-
民法总则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法总则与过去的民法通则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新亮点
亮点1: 明确胎儿利益保护
民法总则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解读:作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从两方面对胎儿权益进行保护。第一,从继承的角度,要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体现了特留份制度。第二,造成侵权之后,例如在出生前因不当行为导致胎儿的出生缺陷等,胎儿出生之后可以独立请求赔偿。
亮点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调
民法总则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解读:对比发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标准由十周岁下调到八周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儿童的心智水平和发育状况,远远高于以前同阶段的水平。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已经可以独立实施部分民事行为,并且能对自己的一些行为作出独立判断。将年龄下限进行下调,可以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亮点3:特别强调抚养赡养义务
民法总则第二十六条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解读:近些年来,侵害未成年人、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述规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暴法等法律中都有规定,此次在民法总则中进一步强调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以强调家庭责任,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
亮点4:扩大监护对象范围
民法总则第二十二条规定,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解读:民法总则作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的规定,将监护对象的范围予以扩大,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亮点5:增加了有关组织作为监护人
民法总则第二十七条规定, 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可担任监护人。
解读:此次民法总则在监护人增加了有关组织。我国现在的一些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例如慈善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有意愿和能力来从事监护人的工作,因此民法总则将法律许可的有关组织(包括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等)纳入到了监护人中。
亮点6: 完善撤销监护人情形
民法总则第三十六条规定, 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一)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
(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
(三)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解读:通过列举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民法通则中的撤销监督制度,有利于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有关人员可以向法院提出撤销监护人资格的请求。
亮点7:新增非法人组织为民事主体
民法总则将第四章列为非法人组织。
解读: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只有两类民事主体:自然人和法人。这些年,类似个人独资企业、独立从事民事活动的机构等,都在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但在法律上没有地位,如果法律中没有规定,不利于他们的活动。因此,需要有个单独的非法人团体把这些团体纳入进去。
亮点8:诉讼时效由两年延长为三年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读: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现行民法通则规定是两年,现实中很多债权人经常因为来不及请求、忘记或者举不出证据,导致一些借款、贷款不能及时收回,造成巨大的损失。延长诉讼时效,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