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8年脱贫攻坚,来自河北的燕赵义士王新法,把生命留在常德石门薛家村扶贫路上。王新法的事迹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和扶贫志士,舍小家为大家,在常德石门扶贫路上接续奋斗。他们扶贫扶志,强基础、兴产业、富乡亲、美乡村,为乡村振兴绘就绚烂底色。
湖南屋脊,潇湘北极。
石门,曾经世代贫困,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消除贫困是石门人的千年祈愿,今朝梦圆。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战役中,石门县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精神,创造了“石门奇迹”,实现千年跨越。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石门县3个先进代表的名字——王新法、郭碧勋、王婷响彻人民大会堂,王新法与王婷父女同时上榜,实为罕见。
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时,石门县委书记郭碧勋心潮澎湃。那一刻,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为石门脱贫攻坚牺牲的平凡英雄,为石门脱贫事业倾注心血的党员干部,为赢得脱贫攻坚付出艰辛努力的67万石门人民。
8年脱贫攻坚,8年持续奋斗,让山区变了模样,换了人间。湘西北山区石门县122个村、23260户71797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脱贫人口人均收入从2013年不足2000元,增长到去年的14691元。
石门开了,产业兴了,百姓富了,幸福来了。在石门县委、县政府“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引领下,山区百姓开始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图画。
俯瞰常德石门三圣乡山羊冲村的300亩猕猴桃基地。通讯员 摄
一位义士倒下,无数平凡英雄站起
2月25日,中央电视台直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前,推出的“铭记!书写动人脱贫故事的平凡英雄”画面中,燕赵义士王新法在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他穿着迷彩裤在水中测量、与百姓仰天大笑的场景,令人动容。
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人们愈发怀念王新法。在薛家村,现任名誉村委会主任、河北石家庄人谢淼回忆起王新法,止不住抹泪:“新法大哥没日没夜,带领乡亲们修公路、架桥梁、兴产业、移旧俗、树新风,就是想唤醒沉睡的大山,激起村民自身的动力。我感觉,新法大哥就在六塔山上看着我们。我们完成的每件事,他都能知道!”
在薛家村脱贫户简发成家,至今保留着王新法生前住过的房间。说起王新法,54岁的简发成眼里闪着泪光:“我以前在外做木工,他就喊我木匠兄弟,我喊他新法大哥。以前我的牌瘾大,新法大哥常劝说,人不勤劳,会穷一辈子。现在,我当上生态护林员、王新法事迹讲解员,加上做木工,一年收入6万多元。两亩黄金茶明年受益,保底收入可达3万元。我攒劲干,日子会过得更好。”
王新法倒下了,却在石门脱贫攻坚的广袤大地上,竖起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和扶贫志士,舍小家为大家,在脱贫路上接续奋斗。
在南北镇金河村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之巅,带领群众凿出一条19公里“天路”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忠富,被村民摁下76个红手印挽留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脱贫关键期,扶贫干部王伯周妻子意外摔伤,为了不耽误脱贫攻坚,他毅然把妻子带到扶贫村的故事成为佳话;远离故土30多年的黎静,把上海公司交给他人打理,自己一头扎进三圣乡山羊冲村,发展香猪产业、建设家乡的故事远近闻名……8年来,石门县共有133家县直等单位参与扶贫,省、市、县、乡共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331支,驻村工作队员954人,安排结对帮扶责任人10526名,所有脱贫户均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培了“壮根土”,绿了“摇钱树”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记者驱车行驶在罗坪乡,只见青翠欲滴的茶园片连片,上空云雾缭绕,“天画罗坪”名不虚传。
在栗子坪村一处茶园,48岁脱贫户熊召辉正在采摘春茶。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家有13亩茶园,去年已将10亩转化为有机茶。茶品质好,价格高。去年,我家有机茶卖了4万多元,还有1万多元返利。全家人靠着这些有机茶,有过不完的好日子。”
栗子坪村党总支书记覃兴政接过话茬:“我们栗子坪村发展高山有机茶起步早,有2600亩茶园获得欧盟有机认证。鲜叶价格每公斤比普通茶高出0.6元,消费者每购买1000克,还有1美元‘返补’给茶农。去年全村茶叶产值达3200多万元。在茶叶产业带动下,村民人均收入上万元。”
有机茶要通过400多项指标检测,很严格,对环境和种植要求高。栗子坪村村民不管婚丧嫁娶、过年过节,都不放鞭炮。担心柴油动力除草机会影响茶叶品质,他们换成电动除草机。
在石门高寒山区,高山有机茶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石门县茶叶办主任丁芙蓉介绍,全县有75个村种茶,茶叶综合产值达55亿元。全县已完成茶园改造2万多亩,计划再改造3万多亩。罗坪乡是国内最大的有机茶之乡,有生态茶园3万亩,建成国际公平贸易认证、欧盟有机认证茶园1.2万亩。
8年来,石门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来抓,瞄准山区特色,选准做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一果三叶”、土鸡、香猪等产业,并在每个村建立2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基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产业投入新格局,撬动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该县316个村都发展1个以上主导产业,111个脱贫村建立专业合作社,1.4万多名脱贫群众受益,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乡村振兴战略,勾勒幸福画卷
山区群众脱了贫,致了富。在中央一号文件鼓舞下,石门把发展的目光盯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上。
记者来到新铺乡永兴桥村,清一色的水泥路,环绕着青山、橘园和村庄。纽荷尔脐橙栽满郑家塝的山坡,新修的水泥路沿着橘园蜿蜒。
“我们村围绕产业发展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前这里全是荒地,我们把它开垦出来,修通路,装上灌溉设施,栽了600亩纽荷尔脐橙。受益后,村民就有了‘摇钱树’,村集体可年增收50万元。”永兴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兵介绍,这几年村里修了16公里水泥路,今年还计划修4公里,到时货车开上山收脐橙。
沿着水泥路下山,记者碰到71岁的村民唐生柏在护蔸培土、灌溉浇水。水阀一开,白花花的水喷射出来。唐生柏告诉记者:“这里是个半岛,土地石漠化,缺水严重,种的庄稼三年两不收。这几年脱贫攻坚,村里大变样,不仅路修好了,还建了两座蓄水池,橘园里埋了水管,打开阀门就灌溉。跟着刘书记努力干,乡村何愁不振兴!”大美乡村,美在村貌,更美在乡风。石垒墙、竹栅栏,永兴桥乡土味十足。没走几步,到了五保户黄发玉家。前坪宽敞,四周是休息椅。“这里原是我的土地,无偿让出来给村里建幸福屋场,村里妇女常来这里跳舞。村里变富了,变美了,我们带头不放鞭炮,保护环境。左邻右舍一起过年,庆祝村里的变化。”黄发玉说。
说起永兴桥的变化,负责帮扶的石门县统计局局长潘湘衡感慨:“以前家家户户是土坯房、抛荒地,村部没有桌椅,我们背着桌椅来扶贫,那时候不少人往外走。现在村里新房子一栋接一栋,10多户村民回迁。产业兴了,乡村美了,乡风新了,乡村正一步一步走向振兴。”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