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详细信息

【市内】常德,向“大城市”时代迈进

发布时间:2016-09-02 10:38    信息来源:常德晚报

  • 绘就城市之“真”

      早晨上班不再匆匆忙忙,轻轻一点手机APP,就知道要坐的那路公共汽车正行驶在什么地方、几点几分会到家门口。开车不再担心闯入一条拥堵的街道,智慧交通系统给予全方位引导。足不出户,点开APP“刷脸”就能认证自己的信息,网上办理业务,证件快递到家。智慧城市的建设蓝图,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运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力量,搭建能对城市居民需求作出智能回应的城市生活体系。这个被构建出来的“城市”,能了解你的需求,体谅你的不便。

      云计算中心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走进常德云计算中心,记者就看到一排排灰色的“铁匣子”,一个个画面变换的电子屏,数十位员工聚精会神,手指在键盘上灵活跃动……在这里,每天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被处理,它能满足我市5年内的业务应用上云需求,并为相关应用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和同城异地数据及系统级灾备服务。目前,进驻常德云计算中心的市直单位已超过25家,一大批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类智慧应用陆续上线,包括市公安局的警务云平台、市综治办的社会治理网格化系统、全市政府网站群系统、市住建局污水管控调度系统、市国土局的天地图与土地执法监察监管系统、市电大社区教育与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等等。常德,正向着智慧城市大步迈进。

      除了云计算中心,还有市规划展示馆、市科技馆等项目,这些“大城市时代”元素相继建成,得益于多年来我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未来。城市之“真”,真在规律性、科学性。常德,按照“真”的要求做好城市工作,主要是遵循科学规律,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常德已形成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控规覆盖率达到90%,规划审批规范高效,控违拆违成效显著,数字规划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我市组织编制了500平方公里总体城市设计、水系、生态环境保护、津澧融城、完美社区、沅江两岸、穿紫河水系等规划及项目设计共21个;组织编制了地块控规图则40个;组织了《鼎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及《灌溪镇总体规划》等5个卫星镇总体规划;组织开展了《津澧城市空间发展一体化规划》《白鹤山镇提质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常德空港新城控规》《丹洲生态城规划》《德山森林公园周边区域规划及设计》《孤峰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及设计》《桃花源秦谷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设计;组织编制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各区县(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了重点地段控规、给排水、市政管网等专项规划及乡镇总体规划。石门、安乡总体规划完成修编,津市、西洞庭管理区启动总规修编。我市规划编制水平、投入资金、覆盖面均居省内同等城市前列。

      臻于城市之“善”

      打开窗子,往南,可以看到副食城;往北,可以望见太阳山,屋子里四面采光,宽敞明亮。得益于市城区老西门的棚改,崔一生和老伴贺启华搬进了老西门小区2号楼17层的新家。

      崔一生告诉记者,他是老西门棚改第一批搬进来的居民。以前他住在美江市场附近,砖木结构的房子像“筒子楼”,既不透气也不通风,采光还很差,一家7口挤在100多平方米低矮的房子里,一住就是10多年。老人说,最难忍受的是附近的市场里,卖狗、杀鸡、杀鸭的菜贩子搞得路面满是臭水,不仅环境脏乱差,而且房子下面的水电线路老化,让他们一家人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

      “原先是100多平方米,换了这个80多平方米的房子,多的面积,政府都补钱给我了。”崔老给记者算账:屋里光是装煤气、水电就要很大一笔开支,而这些,都是政府“买单”了。新的小区环境也好,园林绿化、景观一应俱全,崔老对新家很满意。搬进新小区后,崔老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他喜欢邀上21楼的袁大爷,在小区的休闲座椅上晒晒太阳、喝喝茶、下下棋,每天过得有滋有味。

      城市之“善”,就是善待城市居民,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2013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以路改、水改、棚改和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三改四化”,修好市民脚下的路,点亮百姓门前的灯,建好城市的良心工程。

      近3年来,我市累计完成投资300多亿元,新建改造骨干道路和大街小巷310条280公里,改造地下管线1100公里,改造城市棚户区8.1万户,新增绿化面积340万平方米。2014年开始,着力推进城市提质重点工程,分别建成了柳叶湖环湖景观、武陵阁步行城、“三馆三中心”、四眼井、葫芦口等城市新亮点。二广芦荻山互通、洞庭大道东延、白鹤山高速连接线、太阳山高速通道四扇城市大门开门迎客。通过穿紫河把沅江和柳叶湖连为一体,加强水系截污治污和两岸生态治理,打造系列亲水景观。目前,船码头、朱雀广场、沙滩公园已经成为人们亲水休闲的好去处。建设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实现建旧如旧。改造老西门,打造成一个集棚改安置、旅游观光、绿色办公、现代商业、文化休闲、艺术体验、高端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文化旅游街区”。2015年6月,全市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奋战半年,常德欢乐水世界按时开园营业,再次创造了“常德速度”,打造建设奇迹;3个月接待客人7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近亿元。

      城市的品质品位,就是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常德山水一体,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城市提质工作,让常德的城市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城市的品位开始真正有了“常德味道”。柳叶湖区域,不仅是旅游景点,也具有常德特色和常德文化。城市内河穿紫河,随着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的建设完成,将会是常德文化的集中体现,将会打造成一条流淌文化的河、流淌乡愁的河、流淌历史的河,从物质形态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独特的城市品位。立足“一江两岸、诗画长廊”的定位,以防洪大堤为载体,南有画墙、北有诗墙,将把沅江两岸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风光带,让常德人民的乡愁得以延续,让常德城市的品位更加厚重。

      打造城市之“美”

      说到穿紫河近20年的变迁,70多岁的黄金凤感受颇深:“我刚搬到这里时,穿紫河的水很黑很臭,别说在河边散步,就算从桥上经过,都要捂着鼻子。”这位家住穿紫河附近的黄金凤说,当年居民的生活垃圾都倒入河中,河底污泥堆积,导致河水污染,雨后变得更加浑浊,一条好好的河变成了“臭水沟”。

      经过10年的治理与开发,如今的穿紫河天水一色,周围高楼林立,它的发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蝶变。只要天气晴好,黄金凤就会和老伴带着小孙女到河边的亲水平台和休闲广场游玩,“你看,现在水也清了,人也多了,空气清新,好舒服的!”老太太听说“十一”假期河里要通船,早早就和家人约好,到时乘船一览穿紫河的风光。

      城市之“美”,就是彰显城市山水人文,塑造城市的个性和品位。去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根据《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5—2017年3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3年试点期间,我市计划实施海绵项目148个,主要包括水系治理与修复,雨水机埠的改造,城市道路人行道渗水铺装和雨水收集利用,海绵型院落、公园、生态湿地、植物园的改造与新建,城区给排水管网普查、修复、改造与新建,污水处理厂新建,城市水务数字化管理平台新建7大类,计划总投资523亿元。截至2016年8月底,已完成项目55个,在建项目57个,待建项目36个。2015至2016年计划建设面积28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10.5平方公里。

      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施以来,我市基本实现了在一定降雨强度条件下“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建成区黑臭水体在不断消除,城市区域热岛效应有缓解,具体表现在城区内涝风险降低、城市水系空间有效恢复、市政排水系统完善等5个方面:

      城区内涝风险降低。我市在注重雨水调蓄及快排的基础上,注重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积极推进排水机埠改建,地下管网修复,海绵型道路、广场、院落建设。2015年以来,市城区已建成排水机埠17个,城区16处易涝点已消除14处,2处正在整治,今年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市降雨量较往年同期偏多,且强降雨频度较高。今年常德最大降雨量出现在7月1日至7月2日,24小时内市城区累计降雨量达177.8毫米,在本次强降雨过程中,常德市试点范围边界处仅有2处小内涝点出现积水内涝,一处是朗州路铁路桥下路段,该内涝点原本已通过修建排水管道整治完成,但因修建石长铁路复线项目时对原排水系统造成损坏,导致该点在本次降雨中出现积水情况。另一处为桃花源北路,主要原因是周边排水机埠未改造完成,现有机埠为农排机埠,难以完全担负该片区排水任务。实践证明,通过“三改四化”对管网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对雨水径流控制,市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增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明显,经受了强降雨的严峻考验,市城区没有出现大面积积水,没有人员伤亡,无直接经济损失。

      城市水系空间有效恢复。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实施水系治理工程,通过拓宽原有河湖水面、清理水系淤积底泥、回复生态岸线等措施,极大扩展了城市的水系空间,有效提高城市水系的纳水能力。

      市政排水系统完善。通过城区道路改造、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海绵型院落改新建,在道路与小区内实现管网雨污分流,在雨污合流区域内加大雨污分流排水管网改造力度,采用非开挖方式修复地下错接、混接等管网,减少管网污水漏损率。

      河湖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通过源头雨滞留、城区水系堤岸滞留、内河水系生态处理等自然和人工措施,提升对初期雨水污染物的滞留和去除,确保市城区内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穿紫河、滨湖公园等主水体水质全面稳定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Ⅲ类,其他地表水水质标准优于Ⅳ类。

      海绵连片效应初显。目前我市护城河流域、穿紫河流域等地区2.8平方公里已经形成海绵城市连片效应,片区内实现规模雨水就地蓄滞和利用,也创下了我市试点海绵城市以来的成功案例。在流域治理方面,初步实现了河流的全面截污,黑臭水体的消除,城区主要流域的水质达到III标准,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实现了水生态、水环境;在大海绵建设上,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开通水上巴士观光旅游,实现了亲水、活水,构建了水文化,目前正在实施流域周边地产开发及棚户区改造结合,构建大中小海绵体系,实现土地开发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全面提升了土地的综合经济价值。

      过去属于历史,辉煌还看未来。

      站在“十三五”的起点,市委、市政府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常德,要向建设“双百城市”出发!常德,要向“大城市时代”迈进!这份庄重的承诺,一定会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