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详细信息

【国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增速在合理区间

发布时间:2013-09-24 16:26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   GDP增长7.6%——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近10%的增速相比,今年上半年增速回落明显。中国经济增长为何放缓?是此前所担心的“急刹车”、“硬着陆”的表现吗?未来走势又将如何?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晶。

      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

      GDP增长7.6%、CPI控制在2.4%、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张晓晶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不存在“急刹车”、“硬着陆”的问题。

      “总体平稳的表现之一,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的区间内。”张晓晶说。考察合理区间,要看“上限”和“下限”。“下限”就是稳增长和保就业,“上限”就是防通胀。今年中央确定的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5%左右,在这个增速水平上,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长,又不会对就业产生冲击,同时给调结构留出余地。年初提出的CPI涨幅指标是控制在3.5%左右,这综合考虑了上一年的翘尾因素、价格改革等,在此水平下,物价温和可控。从目前经济运行的走势看,今年以来虽然形势复杂多变,既有外来的冲击,也有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但主要指标都在预期之内,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张晓晶认为,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的放缓,既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也是我国主动调控的结果。“如果延续原有的增长方式,强调高增长,我国仍然能获取更高的增长率。但是,中央多次强调把结构调整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宁可速度降一点。”速度的换挡为调结构和促改革留出空间。单一增速适度回落的同时,转型升级迈出了扎扎实实的步伐,上半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幅度加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

      进入下半年,我国经济企稳的迹象更加明显。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增长9.7%,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升至50.1%,不仅连续第二个月明显回升,而且创下16个月来的新高。“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长的预期和信心有望增强,全年保持在7.5%或更高一些的增长速度有把握。”张晓晶说。

      增速放缓不是狼来了

      “增速放缓不是狼来了。”张晓晶称,对目前的增速要全面客观看待。

      一些人习惯把7.6%的增速与前些年8%、9%甚至更高的速度相比,总觉得慢了不少,是件很严重的事。事实上,7.6%看似有所放慢,但我国经济体量在变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数量变动不可同日而语。与其他国家相比,“后危机时代”的西方各国尚未完全走出阴霾,我国7.6%的增速位居全球前列,称得上是“高水平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列车仍稳稳地行驶在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张晓晶指出,评价GDP增速,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清醒认识。“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接近10%的高增长阶段已经结束,进入从高速增长向中速运行‘换挡’期。”张晓晶说。从长周期的视角考虑,增长不可能以恒定的速度永远持续下去。现实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才符合增长的周期。借助国际比较,会发现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大不如前,新兴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的增速要高出不少。但是,正如发达经济体不得不结束曾经的辉煌一样,后发经济体的高增长也有告一段落的时候,转而进入调整期。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上升、人口红利逐渐减少、全球化红利削弱等一系列挑战,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是正常的。

      “这种下滑不是没底线,一些人担心中国经济会持续下行,可能性非常小。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内生动力仍很强劲。”张晓晶说,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加快推进。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可以转化为巨大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能的逐步释放,旅游、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快速成长,人力资本条件的不断改善,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都将创造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让改革为稳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面对增速放缓,中国应如何应对?

      张晓晶认为,宏观政策选择应注意不要依赖需求刺激试图人为超越潜在增长水平。一味的刺激措施,虽然可能会使经济增长暂时提升,但所付出的代价将是通胀、资产泡沫、结构扭曲等。

      有的地方一看到增长速度回落就觉得“面上无光”,上项目、提速度的冲动不小。张晓晶分析,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调。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即经济增速、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不能因为要保证经济较快发展而忽视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宏观调控,应从短期“稳增长、控通胀”等目标,更多转向“促改革、控风险、调结构”上。

      “当前经济发展既有下行的压力,也有上升的动力,而最大的动力来自于改革。改革是中国未来增长的关键。”张晓晶说。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稳步推进多个领域的改革,取消下放行政审批权、推进利率市场化、营改增扩围,取得积极效果。张晓晶认为,未来改革向纵深推进,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们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又要推进政府改革。”张晓晶表示,市场化改革主要是要素的市场化推进,包括围绕土地要素的土地制度改革、围绕资本要素的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市场发展、围绕劳动要素的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等等。政府改革则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如增加社会领域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使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均等化的服务等等。“有所不为”是指政府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减少审批,提高经济的效率。

      “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障,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国经济将会焕发出巨大的活力,有望迎来第四个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较快增长。”张晓晶表示。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经济信息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