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详细信息

【本市】常德入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发布时间:2015-03-31 11:38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   “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头枕长江,腰缠沅澧,脚踏洞庭”,3月27日,由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在京组织的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会上,亲任主辩手的市委书记王群,用这样一段话向评审专家们生动地概括了常德城市与水的关系。最终的结果令人振奋:我市以总分第七名的成绩在参与答辩的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消息发布后,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参加海绵城市竞争;经过严格筛选,有34个城市进入三部委初选名单;今年3月24日三部委初审确定22个城市派代表到北京参加竞争性答辩会,排名前16座城市进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3月27日,凭借常德过去10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扎实工作,以及答辩团队在现场的优秀表现,常德以第七名的成绩成功入围。这也意味着在未来3年,常德将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
      作为这场汇报的主答辩手,王群向评审们介绍道,常德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所以常德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的治理对洞庭湖的水质改善、湿地保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常德已经有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引进了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城市水治理的成功经验;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共同编制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相关的20多个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2010年就建立了城区500公里的排水管网动态模型和160平方公里内的水系数学模型,并进行了CCTV地下管网检测及管网普查;利用与德国汉诺威的友好城市关系,通过10年合作,培育建成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
      王群感慨,现在城市发展一个最大的通病,就是把城市建成了水泥森林、城市戈壁,雨水不能渗透,城市不能呼吸。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按照“水安、水净、水亲、水流、水游、水城”的思路,推进了以地下管网建设为重点的“三改四化”,2013年半年改造地下管网520公里,同时全面启动了江河湖连通工程,使城市的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推进了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的穿紫河综合治理工程,使过去市民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市民休闲娱乐的风光带;推进了与中科院武汉水科所合作的湖河塘水体治理工程,引进生物治污理念,建立平衡和谐的水体生物链,促进了水体环境改善。
      在谈及未来构想时,王群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四篇文章,聘请中规院专家指导编成了试点方案,计划在市城区41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开展示范。我们将推进系统谋划,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水系规划,根据不同水域、不同水质、不同水量,更加经济、科学、系统地推进项目建设;我们将注重技术支撑,组织相关人员接受学习培训,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科研中心、培训中心、产业中心,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德国水伙伴、北京排水集团等机构开展深层次技术合作;我们将创新融资方式,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我们的目标是,一年重点突破,两年基本建成,三年形成示范,真正成为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武福作为辅助答辩手,参加了当日的评审答辩会。

        来源:常德市人民政府网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