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改善民生、破解制约发展深层次矛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依归,通过经济、
环境、社会再调整,寻找最佳路径去实现经济、绿色发展与包容性增长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1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联合亚洲开发银行举行的"中国
'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对外宣布,
中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围绕这一规划,中国政府将数百个课题
面向全球公开招标,首度就五年发展规划联手国际机构开展课题研究,以研讨会形式
全球"取经"。这是一次没有先例的头脑风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负责制定"十
二五"规划的官员悉数到场,与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驻华官员、牛津
大学、哈佛大学教授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面对面,就中国未来发展路径展开
直接对话。"中国经济、决策与全球经济的互动日益紧密,我们希望'十二五'规划
,能在制定者与全球智囊的互动中获得提升。"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财经国家
周刊》记者说。
弱化经济增长指标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成为研讨会上人们的焦点话题。
"十一五"期间,中国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于"翻两番"所需要的增长率(
7.2%)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增长率(7.5%)。"十二五"时期,是否能
够保持如此高增速?是否仍然有必要保持如此高的增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
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艰难的
调整过程,短期内可能难以再现上一轮的高速增长。因此,在重新调整过程中,摩擦
和动荡可能会贯穿整个"十二五"期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也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将促使英美等发达国家
储蓄率和贸易逆差发生变化,带来全球经济缓慢再平衡,而这一再平衡过程无疑将对
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冲击,要求对原来的产业分工进行调整。
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伟在国家发改委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课题《"十
一五"后期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研究》的概要中提出,虽然在"十二五"期间中国也
有可能取得比7.5%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
求看,"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定在7.5%较为合适,在实际执行时,即
在确定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时,可以略有提高,在8%左右为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则认为,中国不宜再把GDP增长
目标列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不宜再提"保八"等政策口号,更不宜
将GDP增长目标作为地方政策的目标和干部考核的唯一依据。
调整是主轴
作为国家发改委此次"十二五"规划的合作伙伴,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o
格林伍德在介绍双方合作阶段性成果时,最核心的关键词是"调整"。在他看来,中
国经济再调整要更加注重降低储蓄率和扩大国内私营部门的需求。在需求方面,再调
整意味着要降低对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在供给方面
,再调整意味着要更加依赖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减少对制造业等贸易部门的依赖。
"经济增长再调整不仅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发展过程和结构
转型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向中上等收入水平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这一过程
。"劳伦斯o格林伍德说。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同样认为,调整应该成为"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经多次调整,然而,本轮调整与以往
不同的意义在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调整无一例外都是以短缺为背景,但自90
年代以来,中国的短缺背景就在不断淡出,直至转化成本轮经济增长中的产能过剩背
景。在王建看来,目前阻挡中国经济成长前进脚步的已经不是严重的短线产业的瓶颈
制约,而是产品与产能过剩,这个矛盾不解决,中国的长期发展就会越来越因缺乏需
求动力而陷入低速增长,甚至爆发生产过剩危机。王建强调,诸多因素决定了,"十
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调整是必须的,否则未来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就会越
迈越小,会因为各种重要的结构关系理不顺而不得不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正像人
一样,长期高速奔跑难免会带上病,需要一个时期治病、调理,健康了,就又可以跑
起来。"王建说。
绿色经济:未来增长重要路径
徐宪平指出,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重要目
标,"将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劳伦斯·格林伍德建议,在全
球注重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十二五"规划应强调走"绿色发展道路"。格林
伍德预计,中国要想在2030年转型为"绿色经济体",每年需要投入1.5万亿
元到2万亿元,这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到2.5%。王一鸣建议,中
国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与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相结合。发达国家"再工业化
"增大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再工业化"不是回归传统工业部门,而是通过
政府扶持,实现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复兴。中国既要增强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国
际竞争力,又要在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市场空间。
民众福祉:最大的前提
徐宪平说,中国政府将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方针,
通过调整需求结构,不断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内需
和外需协调发展。徐宪平说,"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扩大居民消费
需求提供支撑。为扩大内需,将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进一步拓宽
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引导投资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和社会
事业。他同时说,民众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内在统
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
终,建立健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佩金斯建议,
在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过程中,中国亟待在其战略性规划中进一步提高居
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他看来,除了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提高居民收入外,
还应加快城市化进程,比如未来20年中国面临解决1.5亿到2亿农民工的住房问
题,这将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王一鸣建议,"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重点应
转向加快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同时积极发展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扩容中小城市,提高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争取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使2015年城镇人口接近
7亿人。来源:新华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