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内、外需求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以及资产价格泡沫正在集聚和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为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防泡沫、抑通胀之间取得平衡。在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应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努力稳定出口增长。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适时调整政策力度,增强灵活性,并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负责人:刘世锦
■参加:侯云春、卢中原、蒋省三、韩俊
■协调人:余斌
■本报告执笔:卢中原、余斌、李建伟、张立群、方晋、贡森、秦中春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了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持续回升态势,但投资增速下降、贸易顺差收缩和“招工难”蔓延等新情况、新问题值得关注。受投资增速回调和出口波动的影响,进入二季度以后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明显增强。同时,资产价格泡沫正在集聚,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防泡沫、抑通胀之间取得平衡,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适时调整,增强灵活性,并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招工难”影响深远
■投资增长大幅度回落,财政、货币政策扩张力度明显收缩,对投资的刺激作用逐步消释;贸易顺差进一步收缩,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存在不稳定性;“招工难”再度显现,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新困难,对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将构成巨大生存压力。
由于外部环境改善,出口增长达到较高水平,国内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将达到近期新高。但是,投资增长大幅度回落,贸易顺差进一步收缩,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明显增强。同时,“招工难”反映了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趋势性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投资增长大幅度回落
今年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比2009年全年增速(30.5%)下降3.9个百分点。扣除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因素之后,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仅为19.33%,比2009年全年实际增速(40.45%)下降21.12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大幅度回落,主要表现为政府投资和国有单位投资增速的下降。1—2月份,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分别为14%和28.1%,比2009年全年增速分别下降4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增长27.41%,比2009年全年下降7.53个百分点。非国有单位投资、特别是民营经济投资(非国有单位投资扣除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下降幅度较小。今年前两个月,非国有单位投资和民营经济投资分别增长26.06%和31.84%,仅比2009年全年下降1.12个百分点和0.75个百分点。
财政、货币政策扩张力度明显收缩,是政府投资及国有单位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2009年,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投资增速大幅度提高,但7月份以后政策力度逐步减弱。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月均12341.91亿元,下半年仅为3706.45亿元;财政支出累计增速从2009年9月份的24.1%持续回调到全年的21.2%。受此影响,投资名义增速从2009年9月份的31.15%回调到全年的30.1%。今年2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比2009年增速下降4.5个百分点;累计财政支出仅增长7.7%,比2009年2月份和全年支出增速分别下降29.3个百分点和13.5个百分点。财政、货币政策扩张力度明显收缩,对投资的刺激作用逐步消释,投资增速回落到2007年和2008年的平均水平(26.03%)。
(二)贸易顺差进一步收缩
由于外部需求反弹,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出口增长达到31.4%。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自去年三季度开始企稳回升,进口需求强劲反弹。今年1月份,美国、欧元区16国和日本进口分别增长11.8%、1.4%和9.1%,2月份日本进口增速进一步提高到30%。
受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和进口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共同影响,今年前两个月进口增长高达63.6%。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回升时间早、力度大,进口数量增速在2009年9月份以后大幅度提高。今年1—2月份,总进口数量、初级产品进口数量和工业品进口数量分别增长42.9%、43.6%和41.4%。同时,在国内外经济企稳回升、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刺激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大幅度上涨,我国进口价格也同步快速上涨。今年1—2月份,总进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品进口价格分别上涨了14.4%、37.5%和4.7%。
由于我国进、出口价格存在巨大反差,1—2月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50.4%,降幅比上年进一步扩大。今年1—2月份,我国出口数量增长38.8%,仅比进口数量增速低4.1个百分点,但出口价格下降5.4个百分点,比进口价格低19.8个百分点,导致贸易顺差大幅度缩小。鉴于进口价格特别是初级产品进口价格呈上涨趋势,出口价格仍在下跌,3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有可能出现逆差。
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存在不稳定性。前期进口、特别是进口数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库存水平提高,对后期进口产生抑制作用,2月份初级产品和工业品进口数量增速均已大幅度下降。外需的强劲反弹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补库存”拉动的,美欧日消费与投资需求尚未真正启动,当库存达到合理水平后,“补库存”需求会迅速回落,我国出口增速也将随之大幅度回调。近期我国出口企业所接订单主是要短单、急单,也说明目前出口和外需增速的强劲反弹存在不稳定性。
(三)“招工难”再度显现,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新困难
“招工难”现象从2003年开始出现,至今已经持续了7年。目前“民工荒”的发生范围已从东部沿海蔓延到了内陆地区,缺工类型也从技工扩大到了普工。“招工难”反映了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趋势性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持续高速增长,劳动力需求旺盛。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率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局面已基本结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也意味着后续劳动力供给规模收缩。
同时,农村存量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提高。据估计,当前全部农村劳动力有4.7亿人,已转移从事非农产业的有2.3亿人,继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存量有2.4亿人。在现有农村存量劳动力中,50—64岁的中老年劳动力有1.3亿人,5000万是承担重要家庭责任的女性,3000万为难以外出打工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以及相当数量的慢性病患者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现行条件下,这部分存量劳动力很难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2006年我们对全国2749个行政村的调查也显示,75%的村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目前的比例应该更低。
此外,农民工城市生存条件的相对恶化,也加重了“招工难”的程度。近年来大中城市住房、食品等价格大幅度上涨,但农民工收入增幅很低。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调查,2004—2006年农民工工资增长分别为2.8%、6.5%和11.5%,2009年增长5.7%,均低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速。另外,农民工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部分企业采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方式,农民工就业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性,也加大了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意味着工资上涨将成为持久性成本上升因素,对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将构成巨大生存压力。
二、2010年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财政支出增幅下降,内需增速趋于回调;外部环境改善,但仍可能出现反复;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依然严重;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物价存在上涨压力。2010年全年我国PPI将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全年涨幅在5%左右。预计全年CPI涨幅能够控制在3%—5%。2010年GDP增速将达到10%左右。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2009年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的持续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在扩张性调控政策刺激下,经济增速从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超跌”状态回归到正常回调轨道。内、外需求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资产价格泡沫正在集聚,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等,都将对下一步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一)财政支出增幅下降,内需增速趋于回调
今年我国财政支出预算增长11.4%,比2009年财政支出增速下降9.8个百分点,比2005—2008年财政支出平均增速(21.8%)下降1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2010年财政支出的实际增速可能不足7%,仅相当于2009年财政支出实际增速(24.1%)的30%左右,为2005—2008年期间财政支出实际增速均值(14.4%)的50%左右。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度下降,加上货币政策紧缩,将对2010年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明显紧缩效应,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将会持续下降,部分抵消贸易环境改善、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外部环境改善,但仍可能出现反复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从2009年三季度开始企稳回升,其进出口从2009年11月份以后均已恢复较快增长,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但仍可能出现较大反复。
一是美欧日就业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2月份美国、日本和欧盟失业率仍处在9.7%、5%和9.6%的较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今年前两个月仍维持在2009年8月份以来的低水平。消费是支撑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需求因素,美欧日个人或家庭消费支出增速在经过2009年7月到11月的短期反弹后,从2009年12月份开始增速再度下降,经济复苏的内需基础不牢固。二是美欧日库存已达较高水平。3月份美国企业自有库存指数已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由“补库存”带来的经济复苏潜力日渐弱化。三是希腊等中小发达国家财政与债务危机有可能会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冲击。
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会导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在今年一季度或上半年快速回升之后再度下滑。同时,各国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蔓延,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增加。
(三)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依然严重
1990年以来历次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均是经济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结果。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股市在2005年以后也一度暴涨,我国经济的泡沫化成分正在集聚。经过持续调控,2008年3月份以后我国房价涨幅开始下降,但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扩张性调控政策,抵消了前期紧缩性政策对房价的抑制作用,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价格再度出现非理性暴涨局面,商品房和住宅空置面积也同比大幅度增加,房地产价格泡沫化程度再度加重。近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抑制措施尚未遏止房价的泡沫化趋势。如果调控不力,在我国经济增速回升幅度与发展前景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下,热钱流入加快、国内过剩资金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化。在2009年我国成功应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我国自身的房地产泡沫化趋势已成为威胁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
(四)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物价存在上涨压力
受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今年2月份我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国内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与季节性因素有关,但主要影响因素是输入型通胀因素明显增强。2009年12月份以来进口价格特别是初级产品进口价格大幅度上涨,今年2月份涨幅分别高达15.7%和40.5%。鉴于目前全球经济已企稳复苏,铁矿石、原油等对我国物价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价格将再度大幅度上涨,2010年全年我国PPI将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全年涨幅在5%左右。
今年2月份CPI上涨2.7%,但这一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拉动。2月份食品价格上涨6.2%,拉动CPI涨幅提高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涨幅只有1%。从今年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情况看,CPI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较低。预计全年CPI涨幅能够控制在3%—5%。
从全年经济发展趋势看,由于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度下降,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将保持回调趋势;受外需不稳定影响,出口增速也可能回落。内需增速下降和出口增速回落,将会导致我国GDP增速在二季度再度回调,回调幅度取决于国际经济的复苏状况和国内调控政策的收缩力度。我们利用“季度经济增长周期模型”模拟预测的结果表明,在全年财政支出达到11.4%的预算增长目标情况下,2010年GDP增速将达到10%左右。
第一种情景:美欧日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恢复稳定增长,2010年进口增速稳步回升,全年进口增长7%。在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出口增长20%左右,但投资和消费需求实际增速将大幅度回落到19%和11.3%左右,2010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GDP增速分别为10.7%、7.6%、8.7%和10.1%。
第二种情景:2010年美欧日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恢复快速增长,但下半年进口增速回调,全年进口增长18.5%。在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出口增长26%左右,进口增长24%左右,投资和消费需求实际增速仍将大幅度回落到19%和12%左右,2010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GDP增速分别为11.1%、7.5%、8.8%和10.3%。
三、宏观调控政策应适时微调
■财政政策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货币政策应保持相对稳定;鉴于今年出口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要努力稳定出口,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改善农民工的基本生存条件,缓解“招工难”;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弱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倾向,逐步化解房地产市场泡沫;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内、外需求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以及资产价格泡沫正在集聚和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为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防泡沫、抑通胀之间取得平衡。在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应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努力稳定出口增长。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适时调整政策力度,增强灵活性,并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财政政策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
年初以来,在非国有经济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政府投资和国有单位投资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尚不稳固的情况下,保持政府投资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连续性和适度规模,是必要的。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应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同时应密切关注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大幅度收缩对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防止消费增速深度回调。
(二)货币政策保持相对稳定
目前商业银行利润水平较高,资本金充足率相对较低,在市场风险增大的形势下,扩大信贷的动力不会十分强劲。由于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明显增强,货币政策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加大紧缩力度。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调整信贷结构,对银行体系的高风险环节实施有效监控,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同时,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资本跨境流动加强跟踪监控,多部门协同合作,打击以投机套利为目的的跨境热钱流动。
(三)努力稳定出口,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的实际有效汇率(平均实际汇率)已回到1990年的水平,2008年以来实际有效汇率基本处于合理、均衡状态。鉴于今年出口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近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宜保持相对稳定,防止人为的汇率波动加大出口波动幅度。应主要通过资源价格改革、落实劳动合同法等举措,还原出口产品的真实成本,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着力改善农民工的基本生存条件,缓解“招工难”
劳动力供求格局的改变是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现阶段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政府应着力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生存条件,缓解“招工难”。一是逐步消除户籍限制,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鼓励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获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社会经济权利,稳定已进城农民工队伍。二是着力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克服转移中面临的特殊困难,增强转移能力和意愿,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应重视将少数民族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纳入西部大开发活动中,帮助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参与西部公共工程和项目建设。此外,应继续坚持就业优先,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五)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弱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倾向,逐步化解房地产市场泡沫
加快制定面向长远的国土资源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协调好农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关系,保持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增长,改革和完善土地供给方式,通过税制改革(如开征物业税)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弱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倾向,抑制地价过快上涨。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自有资金比率,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加快城市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抓住今年外部环境改善、经济形势良好的机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加大国内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稳定并扩大消费需求。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研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节能减排交易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节能减排效能。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