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湖南省情和发展阶段,理性分析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一化三基”战略实施成效,瞄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目标,找准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一、抢占先机,工作有基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定不移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努力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省,这是我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化三基”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与中央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重点和举措是高度一致的,全省认真落实这一切合湖南实际的战略部署,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新的产业群落在做大。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在2007年实现机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后,2009年已有机械、食品、石化、有色、轻工5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在全省规模工业38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过100亿元的达13个,比2005年增加8个。同时,工业结构得到改善。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0.1%,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5%,比2005年降低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比2005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3%,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比2005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2%,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二是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2009年,315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增长25.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275个,增长10.3%;合作组织成员140万户。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较强,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5.6%提高到18.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二)新的需求热点在兴起。一是投资需求明显加大。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35亿元,投资总量是2005年的3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7%。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投资中,工业投资占40.1%,比2005年提高8.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2154.17亿元,是2005年的3.3倍;民生工程投资292.51亿元,生态环境投资2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3%和140.3%。二是新的消费热点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高档家电、金银珠宝等逐步成为消费热点。2009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零售额273.40亿元,增长45.3%,比上年提高22.2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0.3%、34.5%和30.3%。2009年末,全省私家车保有量达62.2万辆,移动电话用户达2872万户,分别是2005年的3.9倍和2.3倍。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
(三)新的生产要素在走强。2009年,全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28.88亿元,是2005年的2.7倍。200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112.7亿元,是2005年的2.5倍;投入强度由0.68%上升到1.01%。2001-2008年,我省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56.4%(1979-1988年只有37.2%)。2009年,新增2个国家级、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4个国家级、6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运转。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增长116%;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居全国第3位。年末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件(去年新增15件),继续位居中部第1位。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3.39%、4.43%、6.72%和5.02%,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18.2%,完成下降20%进度的89.9%。2009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减排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提前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生态保护有新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6.43%,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四)新的城乡格局在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力度加大,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2009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262.62亿元,增长23.6%。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0个,解决了316.39万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834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854个,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行政村2057个。努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大幅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2009年,全省城市化率43.2%,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9.2%、66.6%,分别比2005年提高18.8个和27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承载能力增强。
(五)新的发展基础在夯实。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连续两年新开工高速公路33条、3072公里,通车里程已达2227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4万公里;武广客运专线正式通车,新开工杭长客运专线等6个铁路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12万千瓦。水利建设加快步伐,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75座,洞庭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实施。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9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比全省快0.9个百分点,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2.6%,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二、加快转变,瓶颈待破解
近年来,虽然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我省工业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仍很突出,高耗能行业增速依然较快。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速比轻工业快1.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67.2%,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5.5%,分别比湖北、安徽高2.7个和8.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仅为2.2%和1.2%。耐用消费品生产仍是“短腿”,我省生产的汽车只占全国产量的1.6%,彩色电视机只占0.2%,家用电冰箱只占0.3%,电子计算机整机只占0.01%,在国家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三下乡”中标企业和产品目录中,我省入围的企业和产品较少,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小。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业科技水平总体落后,比较效益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兴服务业如信息、咨询、科研开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资源禀赋和投入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我省能源先天不足,无油无气缺煤,2008年末,全省煤炭基础储量19.57亿吨,仅占全国的0.6%,若按2009年年产6573万吨的开采速度,仅能开采30年;我省虽是矿产资源大省,钨、铋、莹石、石墨、海泡石等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但结构性短缺严重,如铁矿石基础储量只有1.52亿吨,仅占全国的0.7%,每年需大量外调。同时,我省重化工业比重高,能耗水平高于全国。2005—2009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8.2%,是全国消费量超过1亿吨标准煤的省份之一。2009年,湖南单位GDP能耗水平比全国高11.6 %,是广东的1.76倍、是江苏的1.58倍,居中部六省第3位,仅低于山西和湖北。并且,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原煤、原油和电力等常规能源消费为主。2009年,煤品燃料消费总量达8774.36万吨标煤,占全社会消费量的65.82%,油品燃料消费总量为1496.54万吨标煤,占11.23%,水电、天然气消费量为1575.26万吨标煤,仅占11.82%。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的情况下,资源、能源消耗增加,有效供给偏紧,未来瓶颈制约更大,特别是电力、煤炭频频拉响了警报。另外,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0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5位、中部第3位,与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达 2%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三)发展不平衡制约整体发展。区域发展的落差加大。2009年,全省14个市州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长沙达3744.76亿元,最低的张家界只有203.10亿元,高低相差17.4倍,比2005年扩大4.7倍。人均GDP最高的长沙达56620元,最低的邵阳只有8857元,高低相差5.4倍,比2005年还扩大2倍。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2009年,全省城镇投资是农村投资的8.4倍,比2005年扩大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1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8.9%,比城镇居民的高10.3个百分点。
三、高起点谋划,须找准关键环节
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如按增长主体功能作用划分,有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按市场供求内外部因素划分,有内需驱动型和外需拉动型;按需求要素划分,有投资拉动型,消费推动型,出口带动型;从数量与质量关系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而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有着内在联系,互为因果。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根本途径。
总的建议是: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精神为指针,大力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依靠产业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益;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推动,实现科技、劳动、管理三要素均衡贡献,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持续和谐发展。具体建议是:
(一)破瓶颈,强后劲。作为后发达地区,我省目前各项基础仍较薄弱,发展瓶颈依然较多。从能源看,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血液”:油气资源储量为零,煤炭人均可采储量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8%,人均保有量更低。2009年,我省能源供需缺口量高达5480万吨标准煤,较2005年增加3522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1.7%;净调入煤炭3215.74万吨,净调入石油1011.55 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158.48万吨和143.40万吨。同时,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优质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低。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6821.77万吨标煤,占全省工业生产消费量的68.1%,与29%的世界平均水平值相差甚远;电力消费802.26亿千瓦时,只相当全国的2.2%。另外,我省重化工业特性决定了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度较高。2009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4994.28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9.5%。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湖南GDP如果保持10%以上的增速,能耗增长速度将达到7%以上,2015年能源需求总量将高达17000万吨标准煤,资源短缺将制约湖南经济发展。从耕地看,2008年,全省耕地面积5684.1万亩,只占全国的3.1%;人均耕地0.89亩,居全国第25位。从交通看,我省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密度都低于中部地区,出省通道、出海通道和口岸大通关的建设有待继续加强。从资金看,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为844.96亿元,居全国第14位,比广东少2804.24亿元;财政预算支出2150.74亿元,居全国第11位,比广东少2154.63亿元;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69.81亿元,存贷款余额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之比仅为1.82,远低于全国3.09的水平;全省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2281.3元,只相当于全国的61.7%;2009年末全省上市公司数量64家,只占全国的3.4%。因此,一是要坚守红线,严把闸门,切实把耕地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我省粮食生产的稳定。二是要立足长远,加快构建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和邮政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修建长沙—永州—北部湾的快速通道,筹划将湛江港、福州港、宁德三都澳港作为新的出海口,构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合作快速通关机制,为“转方式”创造条件。三是要优化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加快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电,优化电网布局,逐步形成稳定可靠的现代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四是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本产出率。
(二)抓升级,抢高地。2009年,我省第二产业比重比广东低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广东低2.5个和3.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4.8%,比全国低4.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6位,低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第10位,产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于经济总量增长。对此,我省要着眼未来,抓住全球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重组加快的机遇,充分利用中央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机遇,抢占制高点,加快转变。一是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重点,着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上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新材料方面:加快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力争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核电,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方面: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大力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软件业,抢先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等产业。生物医药方面:充分发挥已有优势,突破创新药物关键核心技术,切实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进一步推动人类胚胎干细胞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方面:抓住国家把我省工程机械、能源装备等产业列入国家再制造试验基地与行业的新机遇,加快与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有效对接,在新起点上构筑新高地。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消费品产业。瞄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结构升级大趋势、大市场,配套加速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资源深度开发与有效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消费品产业跨越发展。如我省农业中的粮食、蔬菜、生猪、水产都已是我省产值达数百亿元的优势产业,下一步,可以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另外,我们应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家电、汽摩下乡补贴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的难得机遇,加快发展符合国家政策、适应市场需求、引领消费升级的消费品产业。三是继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体育和娱乐业等产业的总产出大都已经超过了500亿元,今后3—5年内有望挺进千亿元产业方阵。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继续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加快发展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动漫、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
(三)树龙头,带集群。2009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企业只有1家;入围中国500强的企业数量居全国第20位、中部末位。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100家企业,其收入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2%,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一是舞好区域集群的龙头。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努力把长株潭建设成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的优势区域。二是舞好园区集群的龙头。要把规范工业园区的建设作为实现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平台,积极组织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支持“四千工程”企业产业配套园建设,积极支持长沙高新区向全国高新区十强迈进,着力做大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岳阳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衡阳(深圳)工业园、永州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等。依托园区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三是舞好行业集群的龙头。将长沙工程机械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推动岳阳石油化工、长沙电子信息及新材料、娄底薄板、湘潭宽厚板优质高线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四是舞好企业集群的龙头。大企业意味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大的竞争力。主要加大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千亿龙头企业建设;积极鼓励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兼并联合,做大做强。
(四)保民生,旺内需。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16.9个百分点,差距比全国大2.3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消费高27.9个百分点,表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87.8%和95.3%,反映居民消费能力弱于全国。因此,要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一是认真落实收入分配的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与人均生产总值增幅基本同步。二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规范完善大学生就业扶持制度,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加快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切实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积极发展社会救助事业。适度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涨幅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响。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2、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尽快提高整体消费水平。据测算,我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新增城镇人口近70万人,按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6807元计算,可新增消费支出近48亿元;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推算,可拉动经济总产出增加101亿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农民工的市民化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逐步促进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着力解决跨区域流动打工人口及其家属的市民化问题。继续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进一步推进“3+5”城市群建设,把长株潭城市群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以改善和提高供给为重点,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努力开发不同档次的家电产品,满足不同居民的消费需求;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服务质量,开放市场,降低收费标准;着力解决影响居民住房、汽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提高旅游竞争力;积极推动湘菜产业优化升级。
(五)推创新,促降耗。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内生型转变,但外延式特征依然明显。据测算,湖南工业可持续发展因子得分排全国第23位,说明我省工业能耗水平偏高、生态环境污染较重、科研投入及创新能力较低。2009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0.6%;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占增加值比重为2.6%;每1000元主营业务成本中只有30元用于企业研究开发;企业50强中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的只有6家,40%的企业不足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和降耗是难点、更是重点,必须两手抓。一手抓自主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切实提高两个比重(全省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储备,加大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力度,坚持以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作为我省自主创新的方向,突破一批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手抓节能降耗:一是要按照国家“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的要求,坚决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业企业。二是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新能源革命带来的有利机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用市场力量来引导节能减排。四是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定规划,重落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规划,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攻破难点,把握主攻方向,落实主要途径,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高标准编制好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配套编制区域、产业规划,细化规划内容,落实规划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界定清晰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切实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行政效率和施政水平,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健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干部考评体系,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以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转方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体现在行动中、落实在工作中。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网站)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