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通胀管理需要置身于“十二五”开局和“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政策大背景下。应该说,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取向已基本定调,“宽政策 ”亦得到共识 中国经济迈过“最为复杂一年”,步入2011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这一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扑朔迷离,经济复苏与危机交错并存,美联储再启量化宽松,人民币汇改重启。在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随着国内经济较快回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也出现了通胀预期上升、经济金融运行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
通胀之火燎原
2010年中国经济逐渐复苏企稳,特别是进入下半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0.6%;体现经济活力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出现上涨。然而,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通货膨胀的压力日渐加剧。
事实上,伴随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情况加重。同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导致物价和资产价格不断上涨。
同时,2009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虽使我国经济得以迅速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然而,为应对前所未有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普遍采取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的政策,这种非常规措施所带来的巨额货币投放,所产生的流动性成为导致2010年通胀的重要因素之一。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但超出去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
连续两年的大量信贷投放也带来了新一轮的中国通胀和资产资本市场风险。去年年初以来,农产品价格轮番快速上涨,从“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 豆你玩”,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沉重了不少。专家指出,大部分食品不是真的发生了供需短缺,而是市场上存在巨大的流动性过剩。
2010年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为1999年四季度以来最低。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物价指数满意度事关民生,针对日益严峻的通胀隐忧,中央及时出手,打出调控 “组合拳”。央行则在短短一个月时间,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使得这一比率达到历史最高点。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为中国保住了GDP增速,但也留下了通货膨胀和银行坏账等诸多风险。”一位外资金融机构人士表示,从根本上来说,通货膨胀就是一个货币现象。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今年,国内流动性充裕的环境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大概有两三年滞后时间。比如2005年开始宽松的货币流通性,导致2007年通胀上到了4.8%;2009年货币发行同比超22%,远超经济增长,导致2010年11月CPI超过了5%。这说明市场处于非常高的流动性状态。2011年经济还将面临过热的风险。
多数业内人士预测2011年的通胀仍将处于高位。一是因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引发输入性通胀;二是资源、环境、劳动力与生产成本增加的趋势会继续;三是城市化加快,物流结构变化,运输费用商业成本增加;四是全年约2.3%的翘尾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通胀目前并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难题。美国11月初推出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汇率再度大跳水,而全球食品、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也进一步上扬。通胀则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普遍现象。泰国、印度、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等国政府都宣布市场存在通胀压力。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将是世界金融界“紧张的一年”。
“二次汇改”出发
2010年6月19日,中国央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另一方面,去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试点的5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境外地域范围由港澳和东盟地区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业务种类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由365家扩大到67724家。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随之大幅增长,至2010年11月末,各试点地区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880亿元。伴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企业“走出去”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融资需求增长,至2010年11月末,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550多亿元。
同时,货币互换国也在不断增加。去年6月,中国央行与冰岛央行签署了规模为35亿元人民币(5.128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7月份,央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署了1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国达到8个。至此,自2008年12月中国央行与韩国达成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货币互换协议以来,中国央行与他国或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已达到6535亿人民币。
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提高了人民币在一些国家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民币区域化是为国际化铺路。同时也将降低签约国在两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波动风险,从而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
此外,去年8月份,央行宣布允许境外银行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打开了人民币投资回流的渠道。9月底,央行修订了《国家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所筹集资金可以直接购汇汇出境外使用。至此,人民币流出、境外离岸流通、使用、回流的循环路径建成。两年内人民币接连迈出的“几步走”,体现出人民币迈向国际的步伐正在加快。
“2005年汇改以来至2010年11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3.97%,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14.00%。”日前,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题为《 “十一五”时期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成就》的文章中指出,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在推进结构调整、引导资源向内需部门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汇改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改善宏观调控能力,维护战略机遇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测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13.58%,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21.20%。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灵活
去年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立中国明年的货币政策立场将从目前的 “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稳健货币政策的回归宣告了我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 ”,未来我国将以一种更为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通胀管理需要置身于“十二五”开局和“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政策大背景下。应该说,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取向已基本定调,“宽政策 ”亦得到共识。
从历史上看,央行货币政策的每一次变化无不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当前货币政策的转向,凸显了央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收缩流动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十二五“ 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极其不稳定不确定的复杂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
辜胜阻指出,一方面要在复杂的格局中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将面临诸多“两难”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处理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既要积极稳定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又要防止经济过快下行甚至出现“二次探底”。
显然,2011年货币政策的制订既要把稳定价格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又要防止经济过快下行出现“二次探底”。对此,胡晓炼在题为《“十一五”时期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成就》的文章中指出,货币供应量逐步回归常态将是2011年首要任务。
胡晓炼还表示,下一阶段,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价格和数量工具,加强工具使用的有效组合。把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
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保障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徐思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中新网)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