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在增大。中央再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举措。本轮措施,较之“四万亿”为主的刺激经济措施,减税、扩内需、向民资开放更多准入领域等政策内容更具新意,稳增长兼顾转型意味浓厚。中国网财经中心推出一系列解读文章,为您诠释新一轮稳增长措施中的内涵与新意。
中国网5月28日讯(记者杨威)在全球经济长期难以提振,中国经济自去年底起面临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之际,中央再次部署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分析人士敏锐地发现,这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措施,与此前面对全面袭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时祭出的以“四万亿”为标志的刺激经济措施相比有较大区别。在本轮措施中,减税、扩内需、向民资开放更多准入领域等带有转型意味的政策被摆在更重要位置,可以说,此次中央将“稳增长”放在更显著位置的同时,并未忽视“调结构”的重要使命,“稳增长”、“调结构”双策并举。
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中国经济尽快“筑底”非常必要
2012年年中,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形势面临调整“关键期”。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由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经济活动疲弱,全球增长率预计将从2011年的4%降至2012年的3.5%,其中,欧元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油价上涨的风险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尽管报告认为,由于美国经济的改善以及欧元区的政策调整,全球经济出现急剧下滑的危险已有所减轻。但是,对“希腊病人”的担忧弥漫全球,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近日在《第一财经日报》撰文指出,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将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同时还会加大我国经济放缓趋势。
而据《南方日报》报道称,最新的消息表明,联邦外汇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师认为,对于希腊,该国将拥有五成的几率来继续留在欧元区。
与此同时,八国集团峰会在美国举行。经济增长,而不是“解决债务危机”,成为此次峰会的关键词。今年的轮值主席,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再呼吁欧洲领导人采取更多行动刺激经济增长。
反观国内,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当前经济仍在下行,内需回升依旧缓慢,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步伐集体趋缓。4月出口同比增速降至4.9%,进口增速降至0.3%,几近于零。工业增幅骤减至个位数: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1%,创2006年11月以来新低。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也低于预期,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最大。
另外,企业利润下滑,银行新增信贷投放大幅减少。4月外商直接投资FDI偏弱,资金流入规模降低,外汇占款再度出现负增长,人民币贬值预期强化。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导致外资流入力度明显减弱。
上周汇丰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为48.7,较4月的49.3明显下降,创下两个月以来新低,表明继四月增长下滑以来五月经济仍在继续放缓。
对此,根据世界银行5月23日发布的报告,预计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2%,比上一年实际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从目前的增速看,仍然在年初7.5%的预期目标区间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据此间媒体分析认为,如今的中国经济不追求高速度,但仍然需要比较稳定的增速,以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壮大国力。而考虑到经济运行的巨大惯性,以及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尽早为中国经济“筑底”非常必要。
稳增长成为重中之重“后4万亿”时代提振经济凸显新意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稳增长”成为我国今年重中之重,会议要求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台了“4万亿”等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经济导报》日前指出,4万亿投资带动经济走出低迷的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后遗症”。
因此,相比“保增长”,此次国务院会议明确提出“稳增长”,凸显出在“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应对这场经济减速的政策“新意”。
在扩大内需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方面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另一方面又部署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宏观调控大方向并未改变,依然在去年三季度明确的预调微调范畴,只是针对当前经济增速不稳定、经济偏冷迹象明显的现状,中央将加大预调微调的力度,积极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速。
王军认为,这些政策与此前的全面刺激经济不同,力度相对温和,且政策支持并非全面开花,而是有针对性地围绕调结构来出台的。
于此同时,民间资本破除“玻璃门”的时刻也将到来。在年初国务院做出5月底前出台“民资36条”细则的要求后,进入5月,包括卫生部、铁道部、国资委等多部委连续出台民资进入各领域的细则,特别是在5月26日,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宣称“在市场准入实际工作中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
《京华时报》分析认为,4年前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令经济在半年内实现V形反转。但是,政府主导的投资计划“刚不可久”,民资接棒顺理成章。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由于高铁的跨越式发展,铁道部背上了2.4万亿债务。因此,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垄断领域对民资的开放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据高华证券为中国网财经中心提供的一份最新分析报告,宏观经济学家宋宇指出,行业调研的多组微观信息显示,发改委已在4月份加快了基建项目审批,表明发改委较早的对经济增速放缓引起了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新项目审批的重要性没有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大,这正是本轮放松政策和2008年末至2009年初4万亿大规模刺激方案的明显不同之处。
宋宇认为,当时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启动众多新建项目,否则就无法将如此之多的流动性注入到实体经济之中。现在,中国有很多在建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处在停工状态或进展迟缓。因此,虽然新项目的审批无疑的会带来重要支撑,但其重要性比从前有所降低。(中国网财经中心)
来源:中国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