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万亿元,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284个
湖南日报10月13日讯(记者 曹娴 唐爱平)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在长沙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发展与改革取得的显著成就。5年来,我省紧抓中部崛起、扩大内需、“两型”试点等重大机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以扩大投资为支撑,城乡设施更加优化。2007年至2011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万亿元,其中,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284个、投资8504亿元。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生态等领域建成一批多年想建而未能建成的重大设施。
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201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粮食连续8年实现增产;服务业特色更加凸显,旅游产业进入全国10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跃居全国前5位。
以地域特色为基础,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发展,2011年的经济总量占全省42.2%;湘西地区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经济总量比2007年增长1.6倍;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接近30%;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快速发展,今年1至9月的投资增速高于全省约7个百分点。
大手笔推动新跨越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发展与改革成就报告
进出口的增长,成为推动近5年来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图为繁忙的长沙新港。记者 刘尚文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唐爱平 曹娴
10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副主任欧阳彪介绍,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紧紧抓住中部崛起、扩大内需、“两型”试点等重大机遇,实现了十强梦想,谱写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新篇章。
“四化两型” 引领科学发展,发展思路更加宽广
5年来,湖南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地生根,将全面协调的发展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注重科学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在“一化三基”战略基础上,提出“四化两型”的总体构想,确立了“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宏远目标。出台了保障民生实施纲要、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数字湖南建设纲要,绘制出“四个湖南”建设的路线图。
注重科学调控,强化政策引导。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坚持在科学应对中化危为机、在发展实践中创新求变。围绕启动消费、发展产业、社会民生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针对低温雨雪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及时研究出台一系列重大宏观政策,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注重科学管理,强化制度创新。坚持发挥老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建立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三问”新机制。坚持政府服务法治化,颁布了全国首部规范政府服务行为的省级政府规章。坚持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行了政府工作绩效管理的新模式。
跻身全国10强,站上新的起点
5年里,我省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实力更加强盛。
总量实现新跨越。2008年全省GDP总量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10强,2011年GDP接近两万亿,是2007年的1.7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也都实现了翻番。
均量呈现新跃升。人均GDP达到2.98万元,比2007年增长61.4%,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质量显现新变化。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11年财政总收入2460亿,是2007年的2.2倍。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1%,比2007年提高4.6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一批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全省经济发展的内生支撑力正在加速形成。
打基础、强后劲,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万亿元
5年来,建成了一批多年想建而未能建成的重大设施。2007年至2011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万亿元,其中,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284个,投资8504亿元。
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凸显。延伸和改造农村公路10万公里,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440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高速路网体系。武广高铁、洛湛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营运总里程达3693公里。黄花机场新航站楼投入运营,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300万人次。
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3096万千瓦,比2007年增加1100万千瓦。株洲航电枢纽、石门二期等电源点建成运行,核电等新能源建设起步,特高压输变电与农村电网改造稳步推进。
全省互联网用户数超过300万,电话用户数超过4000万,90%以上农村实现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实施污水垃圾处理三年行动计划,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25万吨,为2005年的3.9倍。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继部署实施了“双百”、“四千”工程。201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
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粮食连续8年实现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服务业特色更加凸显。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亿元,增长25%,旅游产业进入全国10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成为全国5个超过5%的省市之一。
3大区域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省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立足于不同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整体谋划区域发展,全省三大区域全部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长株潭城市群推动实施城市群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资源、信息共建共享,融城速度进一步加快,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42.2%,比2007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群在全国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湘西地区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区域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目前大湘西地区37个县市区列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开启了湘西开发的新篇章。
湘南3市成功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接近30%。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快速发展。按照十次党代会的部署,统筹区域发展规划,抓紧构建“1+9”规划体系,有望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突出民生为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民生保障长效机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先后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的急事难事。2007年至2011年,全省累计新建通村水泥公路9.8万公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157所,解决1281万人不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廉租住房3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和林业棚户区20万户。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就业与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推动形成制度完善、管理科学、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从业人员达4005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121.6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建设完成21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万个农家书屋,全省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省4750多万人。推进教育强省战略,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2011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2011年全省基层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4.2万张,较2008年提高32%。
率先出台“两型社会”建设评价体系,实施50多项改革试点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潜力更加充足。
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编制6大“两型”标准,布局实施了50多项改革试点。绿色电价、生态补偿、三网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等多项试点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提质和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省直管县”改革成效明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不断深化金融改革,资本市场加速发展,5年新增上市公司41家,新发行企业债券41支。
突出开放型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步伐提速。加大与世界500强和央企对接,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湖南。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优势企业成功“走出去”,在实现跨国经营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湖南今年能否保住前10位
社会公众应科学看待GDP
湖南日报10月13日讯(记者 曹娴 唐爱平)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我省GDP总量将站上2万亿的新台阶。我省经济总量自2008年过万亿元后,一直排在全国前10位的位置。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今年湖南能否保住前10位的位置,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2008年,我省GDP总量首次迈上万亿元,跻身全国十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欧阳彪称,GDP总量进入全国十强,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能够极大地提振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极大提升了湖南在全国的地位,吸引了世界的眼球。近年来,国家对湖南的支持明显加大,湖南的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加强。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严峻复杂。欧阳彪认为,经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的因素可能对这个省的影响大一些,对其他省的影响又小一些,所以在省与省之间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排名的变化是正常的,希望社会公众能够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正确理解和看待GDP。今后,湖南应该要把追求速度、总量转移到更高层面的追求上来,更加注重均量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特别要注重谋划好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使全省人民真正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蓝图绘就
年底上报规划,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湖南日报10月13日讯(记者 曹娴 唐爱平)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重点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今天,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欧阳彪向记者透露,国家有关部委和专家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前期工作给予了肯定,按照工作部署,年底将向国家正式上报规划,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据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门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5964.9亿元。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2.3%、6.4%、4.7%、7.8%,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直以来,洞庭湖地区没有受到国家级区域政策覆盖。欧阳彪介绍,省委、省政府力争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这既是湖南省情的需要,是区域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生态、水利和民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今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的1+9规划、1+9专项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在北京开展的规划汇报、论证工作中,国家有关部委和专家对规划前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前不久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也已把洞庭湖地区纳入其中。
传统能源清洁能源齐步走
构筑多品种多渠道的能源供给体系
湖南日报10月13日讯(记者 曹娴 唐爱平)我省发展受能源制约很大,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十二五”期间,我省能源发展的方向只能立足现实基础,既要稳步发展传统能源,也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最近,根据我省无油缺气少煤的实际情况,省发改委能源局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并已经省政府发布。其总的指导原则是:总量适度超前,优化调整结构;立足本省资源,扩大外部输入;合理布局能源,强化通道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统筹协调发展,加强民生保障,构筑多品种、多渠道、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欧阳彪认为,“十二五”期间,我省能源发展要立足现实基础。
一是稳步发展传统能源,火电仍是发展的重点,水电在空间有限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加快“气化湖南”工程建设。为保证传统能源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快能源通道建设,加快蒙西—华中铁路、侯石铁路、安张衡铁路等运煤通道建设,加快荆门—长沙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和甘肃—湖南直流输电工程、农网改造、西气东输等输煤输电输气工程建设,多从外省调煤调电调气。
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余热(气)发电等新兴能源。从长远来讲,还有核电。目前,中核桃花江核电站已在建设。还要争取中电投小墨山核电站纳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十二五”开工建设。同时,还需储备一批核电厂址作为后备项目,适度开展前期工作。
三是要做减法,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
记者感言
追求发展的最高境界
湖南日报记者 唐爱平 曹娴
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进入全国前十强。2008年以来,湖南经济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
成绩令人鼓舞,也催人奋进。湖南经济一路高歌,今年又将站上2万亿台阶,4年实现翻番。
我省的快速发展,并不只是一味追求总量的增长。事实证明,我省发展最大的经验就是把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地结合。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今后,我省将更加注重均量的提高和整个经济的素质和质量,要把追求速度、总量转移到更高层面的追求上来。特别要注重谋划好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这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发展的最高境界。
来源:湖南日报(省发改委网站)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