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2021-12-30 09:09 来源:常德市林业局
字号:【



目    录

第一章  着眼现代林业发展新起点 1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7

第二章  描绘现代林业发展新蓝图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战略定位 10

四、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建立现代林业发展新格局 13

一、功能区划 13

二、总体布局 15

第四章  迈入现代林业发展新征程 17

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17

二、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18

三、湿地生态体系建设 21

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3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 23

六、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24

七、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27

八、林业保障体系建设 28

第五章  实施现代林业发展新工程 33

一、国土绿化提质增效工程 33

二、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35

三、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43

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工程 47

五、生态发展支撑保障工程 49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54

一、环境影响分析 54

二、环境保护措施 54

第七章  规划实施执行保障措施 56

一、构建完善规划体系 56

二、完善规划推动机制 56

三、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57

四、强化评估考核监督 57

第一章  着眼现代林业发展新起点

科学保护森林、湿地、草原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环洞庭湖区域生态安全,是常德林业的重大职能。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与国家、地方发展规划同频共振,编制实施《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2021-2025)》,为新时代全市林业现代化建设拉开序幕、谋篇布局、开局起步,对推进常德现代林业加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全市林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常德新创业”“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发展战略,按照“一个中心”发展定位、“三个迈进”发展目标、“五个常德”发展路径,紧盯“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总目标,着力推进机构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坚持森林、湿地两翼齐飞,实现林业资源提质增量、林业产业增产增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林业各项事业成效显著,“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提前实现。

一)主要成效

森林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2016年成功夺牌,2020年接受国家复检,鼎城区、桃源县等地启动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一是国土大规模绿化。坚持城乡绿化一体化,加快推进工程造林、“五边”造林、城镇绿化美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多渠道、全方位提升绿量。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1.71万亩,完成村镇绿化4.2万亩、道路绿化820公里、水岸绿化2.3万亩、农田林网建设3.8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达1246.2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92.1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363.23万立方米,立竹19192.75万株,森林覆盖率48.01%。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森林分类经营、低产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石漠化治理、矿区生态修复和“色彩常德”建设,不断调整优化森林林种、树种和龄级结构。全市526万亩公益林、210万亩天然商品林得到重点保护,实施封山育林93万亩、森林抚育252.18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79.68万亩、石漠化治理32万亩、矿区植被恢复2.6万亩,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由57.8m3/ha 增长到66.9m3/ha。三是森林资源严格保护管理。全面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征占用管理、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697宗、35207亩,审批采伐林木184.53万立方米。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扑灭方针,突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监控体系建设、处置体系建设和责任追究,严防森林火灾,累计发生森林火灾36起,受害森林面积751.2亩,无重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坚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与处置,严防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加强马尾松毛虫和竹蝗及杨树害虫等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除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累计152.28万亩,实施除治123.48万亩,成灾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防治率达到85%以上。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查处涉林刑事行政案件1501起。

湿地城市创建成效显著。全市现有湿地面积286万亩,湿地率10.5%,纳入保护湿地面积205万亩,保护率71.66%。2018年,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功举办中华秋沙鸭保护国际研讨会;2019年,受邀参加“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2020年,成功举办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一是湿地空间保护严格。建立起以湖南汉寿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津市毛里湖、湖南安乡书院洲、湖南桃源沅水、湖南鼎城鸟儿洲、湖南澧州涔槐、湖南石门仙阳湖、湖南汉寿息风湖、湖南临澧道水河8个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出台《湖南西洞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常德市西洞庭国际重要湿地条例》,推行政府统管、部门配合、乡镇支持、局社共建、协会引导、社会参与的“六位一体”社会化管理“西洞庭模式”,实现湿地保护联防共治全覆盖,强化湿地生态红线的有效管控,渔民上岸近6000人。二是湿地保护修复加强。以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和各湿地公园为重点,实施河湖联通工程、湿地生态补水、湿地污染控制、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基础服务设施、可持续利用示范等重大专项工程建设,全市累计实施湿地生态修复24万亩,所有河流、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均划为禁养区,全面禁止投肥养鱼,关闭水污染企业86家,养殖场退养977个,珍珠退养面积20.7万亩,城市内河水系哑河、死河基本消除,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12.25万亩杨树全部清理。三是拓展开放合作领域。通过参加联合国国际湿地公园缔约方大会、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和举办中华秋沙鸭保护国际研讨会、2020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加强与国内外交流合作,宣传常德、推介常德,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订湿地保护合作备忘录,引进湿地生态修复贷款4000万欧元。

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化。全市自然保护地38处,面积27.65万公顷。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对隶属林业部门管辖的5类38处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8个、森林公园13个、湿地公园8个(含试点)、地质公园3个、石漠公园3个,3个风景名胜区暂不纳入整合优化),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功能区划,整合为2大类31个和3个风景名胜区。推进自然保护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绿盾”行动聚焦遥感监测、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督导检查暴露出来的自然保护地涉及采矿采砂、兴建工矿企业、水电和旅游开发等焦点问题,进行清理核实和整改,自然保护地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按照“立即停止违法违规活动、行政处罚到位、完成生态整治修复”标准和要求,自然保护地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省级以上投入2.64亿元,加强自然保护基础设施和科研监测,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率先实施地役权保护试点,投入资金4815万元。

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围绕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环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和园区等基础建设、品牌建设,着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林业产业实现持续高速发展。2020年,全市林业实现总产值350.9亿元。

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义务植树成效显著,通过《常德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常德市林木绿地认养认建暂行规定》,引导市民通过栽植纪念树、认建认养林木绿地等形式,履行植树义务,累计1677.67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5919.61万株,市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2%;古树名木挂牌保护,8223株古树名木全部建立档案,实行挂牌保护,挂牌保护率达100%,位于澧县复兴镇顺林桥居委会蚂蝗堰,树龄1020年、胸径2.12米古枫香树获评“湖南枫香王”(十大“湖南树王”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8处、大型生态科普场所5处、生态文明宣教中心10处,将弘扬生态文化与“生态课堂”、群众业余文体活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征文、摄影、广场舞大赛和骑行、健步行、志愿服务等,提升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累计举办全市性生态科普宣传活动32次,生态文化得到更好传播,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

回顾“十三五”发展,我市林业事业成就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把握形势,改革创新,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二是坚持生态优先,提质增量,一张蓝图干到底;三是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加强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四是坚持改进作风,优化环境,全面推进生态惠民;五是坚持党委政府统领,全民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这些经验,在全市“十四五”林业发展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我们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二)突出问题

发展质量不高现象没有根本扭转。森林资源结构不优始终突出,中幼林比重大,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林相结构大多过于简单,低产低效林大量存在,森林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功能弱,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湿地保护偏重于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不够,湿地保护率还有提升空间。林业产业发展效益较低,基地建设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原料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工业品牌意识不强,技术工艺落后,难以形成主导产业;林业产业跨界融合不够,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护林员队伍力量不足,林道、防火隔离带、扑火装备物资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林下可燃物显著增多,森林防火工作难度加大。竹蝗、马尾松毛虫、杨扇舟蛾等病虫害常有较大面积发生,尤其是松材线虫病侵入桃源县、安乡县、常德经开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等多地,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呈加重态势。林地征占用、自然保护地杨树清退等政策因素,导致林业资源总量减少,林地、有林地保有量发展目标可能无法完成。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涉林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野生动物保护和驯养繁殖提出新要求;野生动物危害补偿机制不健全,涉林自然资源保护与林区群众生产生活矛盾冲突长期存在。

经营管理水平有待加强。林业基层队伍不稳定,高级科技人才年龄老化现象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林业经营机制不够灵活,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林权流转难、林业发展融资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程度不高,等等,仍然是加强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常德林业现代化水平的突出瓶颈。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国情、市情和林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的阶段,林业改革发展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全市林业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开启现代林业建设新征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绿色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建立国家公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行林长制等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为人民种树造福、为子孙后代留下自然遗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生态基础、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贡献等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良好、美丽中国成为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导向,加大生态优质产品供给、发展绿色产业成为服务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举措,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加强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常德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中部崛起、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国家战略叠加政策利好的重大机遇期。围绕“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市委市政府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培育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太阳山、河洑山、德山林业生态保护的规定》《关于加快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常德市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组织开展创建国家生态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常德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油茶等产业纳入产业立市行动计划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扶贫等。这些都赋予了林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中的重要历史使命,应立足常德林业丰富且具特色的资源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分类经营,着力推进森林、湿地、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生态安全,着力深化供给侧、消费侧改革,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更多生态产品,引导绿色消费,着力加强林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美丽幸福新常德。

第二章  描绘现代林业发展新蓝图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我市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全面构建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发展绿色惠民富民产业,全面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速我市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色彩常德,让沅澧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和经济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推进城乡林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发展、利用的关系,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森林、湿地、草地三大系统生态功能,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二)坚持把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突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加强森林、湿地、草地管理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严格落实公益林、天然商品林保护政策与措施,保护好各类生物的原真性、多样性。

(三)坚持把发达的林业产业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活力。深刻认识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准确把控林业生态与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林业产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和新兴林业产业,实现生态惠民。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实行“林长制”,破解林业发展体质机制不活难题,加强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拓展林业发展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产学研一体,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运用,提升林业发展质量水平。

(五)坚持把依法治林和全社会办林业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可靠保证。强化新修订《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贯彻落实,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坚持以专项行动为主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治林;严格落实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责任制,加大林业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支持和推动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战略定位

立足森林、湿地资源丰饶自然特质,着眼长江经济带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大力推进林长制,强化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管理,加强沅水、澧水流域生态治理,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管控,突出全域湿地保护修复,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提升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水平,致力建设森林、湿地两翼齐飞的长江流域现代林业发展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一)近期(2021~2025年)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到“十四五”末期,全市林业实现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资源质量明显提高,资源结构优化,生态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林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绿色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350万亩,建设生态廊道29.65万亩;林地保有面积1215万亩,草地保有面积4.8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8%,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1.66%;森林蓄积量达到4800万立方米。

(二)远期(2026~2035年)发展目标

到2035年,全市森林、湿地、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育,资源总量持续平稳增长,质量明显提高,效能显著增强,生态状况根本好转,建设富饶美丽区域中心城市的生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林地保有面积1215万亩,草地保有面积4.8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8%,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1.66%;森林蓄积量达到5500万立方米。

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近期和远期主要指标表


常德市







序号

要素指标

指标

属性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1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48

≥48

≥48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约束性

4356

≥4800

≥5500

3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立方米/亩)

预期性

4.65

≥5.67

≥6.67

4

草地保有量(万亩)

预期性

4.8

≥4.8

≥4.8

5

湿地保护率(%)

预期性

71.66

≥71.66

≥71.66

6

自然保护地占比国土面积(%)

预期性

12.84

≥10.90

≥11

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

预期性

95.81

≥85

≥85

8

森林火灾受害率(‰)

预期性

≤0.9

≤0.9

≤0.9

9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预期性

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

10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预期性

350

≥460

≥650

11

林业信息化率(%)

预期性

85

≥90

≥95

12

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

预期性

95

≥95

≥95


第三章  建立现代林业发展新格局
一、功能区划

根据常德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差异性,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客观要求,将全市划分为西部山地森林生态保育区、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治理区、东部河湖平原湿地保护区和城市生态修复区4个林业功能区。

(一)西部山地森林生态保育区

主要为市域西部,属武陵山、雪峰山余脉,呈西向东走向,包含澧县西北部、石门县、桃源县、桃花源旅游管理区、鼎城区南部。优越的自然山体条件蕴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市的主要林区,特别是石门县、桃源县为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和澧水、沅水的重要补充源。

发展方向:以天供山森林公园、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白云山森林公园、桃花源森林公园、乌云界自然保护区、花岩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重要节点,加强区域内澧水、沅水流域森林资源,尤其是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的保护,加强矿区等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效能,丰富以森林为主、涵盖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遵循分类经营,加强区域内森林经营,逐步提高森林质量,完善山区生态系统,构建市域生态屏障。重点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无患子产业发展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发展楠竹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产业、无患子产业和以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生态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以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日趋稳定和服务功能的不断提升。

(二)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治理区

主要为市域中部,包含澧县东北部、津市市南部、临澧县、鼎城区北部和中部、汉寿县南部。该区域属武陵山、雪峰山与洞庭湖间的过渡带,澧水、沅水在此蜿蜒迂回,山水共荣共生,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单一,林分质量较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弱。

发展方向: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线,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突出建设优质高效油茶产业基地、新型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林下经济产业基地,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产业,以生态经济模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东部河湖平原湿地保护区

市域东部为河湖平原区,地貌类型以平原、湖泊为主,包含澧县澧阳平原、津市市东部、安乡县、汉寿县北部和中部地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澧水、沅水在此汇入西洞庭湖。区域内北民湖、毛里湖、珊珀湖、西洞庭湖等湖泊星罗棋布,但由于人类干扰强烈,湿地生物生境遭到切割,破碎化明显,生物多样性丧失较为严重。

发展方向:以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涔槐湿地公园、毛里湖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重要节点,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实现河湖贯通,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西洞庭湖水体质量,保护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的洪水调节和水体净化功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色彩常德建设,大力开展城镇边、村边、屋边、路边、渠道边、水边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绿色廊道。落实长江禁渔战略部署,实施平原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建设,扶持渔民上岸转型转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发展模式。

(四)城市生态修复区

即常德市城区,包含武陵区、鼎城区中部、常德经开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常德高新区,是常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为活动频繁,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强烈。区域内一湖(柳叶湖)二水(沅水、穿紫河)三山(河洑山、太阳山、德山)构成市城区生态安全屏障。

发展方向:以完善城区绿地为重点,突出柳叶湖、沅水、穿紫河沿岸城市公园、风光带、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公共绿地建设,扩大城区森林面积。加强河洑山、太阳山、德山森林林相结构改造,兼顾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培植近自然、多色彩的森林景观,提升森林质量,构筑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常德植物园建设,完善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二、总体布局

全市形成“两轴贯穿、一带延展,廊道连通、多园提升、多点示范”的林业改革发展总体布局。

(一)两轴贯穿。即以澧水、沅水为轴线,加强二条江河沿岸防护林建设,植绿补绿,建立两条功能完善的江河生态体系。

(二)一带延展。即沿207、319国道,覆盖汉寿县、鼎城区、武陵区、桃源县、临澧县、澧县,形成以油茶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生态休闲旅游康养产业为主、多产业融合的常德林业产业带,辐射带动石门县、津市市、安乡县林业产业发展。其中,油茶产业以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临澧县为重点,竹产业以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为重点,花卉苗木产业以鼎城区、临澧县、汉寿县为重点,林下经济产业以桃源县、石门县、澧县为重点,生态休闲旅游康养产业以鼎城区、石门县为重点。

(三)廊道连通。即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为重点,以县乡村公路、水系及沟港渠堤等为延展,加强植树造林、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效果,建设纵横连通、优质高效的绿色生态廊道。

(四)多园提升。即以市域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址公园、石漠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场为主,实施重点生态修复,整合优化重要生态节点,提升生态功能。

(五)多点示范。即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等为载体,积极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

第四章  迈入现代林业发展新征程

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一)实施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生态修复与治理。协同推进石漠化区、矿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修复,控制生态退化,逐步恢复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实施中央预算内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桃源、石门、临澧、澧县和安乡等区域推动石漠化及沙化防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

(二)建设“一湖二水”全流域生态涵养带。围绕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加快修复杨树清理迹地,加强生态矮围巡护监管,逐步恢复洞庭湖湿地功能。沅水、澧水流域,巩固、推广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成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着力构建全流域生态涵养带。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天然林保护、储备林建设、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不断优化树种组成,改善林种结构,做到优地优用、森林提质,完善森林保护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林地、森林的生产潜力。

(三)开展草地资源保护修复。以草地资源监测调查为基础,运用生物等综合性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草地石漠化,修复并改善牧草的生存环境,提高牧草的生长能力、草地自我调节能力和草地灾害防控能力,稳步提升草地生产力,实现草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确保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建设好转。加强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加强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监测,强化火源管控和监督检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防灭火能力建设,形成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控体系,实现森林草原火灾的有效预防和安全扑救。加强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控减灾,落实重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着力抓好松材线虫病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少损失。

二、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一)造林绿化

人工造林。围绕林业提质增效,持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油茶、木本粮食、木本中药材等经济林,广泛实施“五边” 绿化、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统筹多途径、多方式造林,着力推进国土绿化。重点结合乡村振兴和全民义务植树、工程造林等,推进造林绿化庄园化、庭院化,推进荒山荒地查漏补缺,推进中幼林抚育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城市空间应绿尽绿,因地制宜栽种樟树、枫香、杜英、青檀、栎类树木等乡土阔叶树和楠木、红豆杉、银杏、红椆、红榉等珍稀树木,提升森林景观,建设“色彩常德”。

封山育林。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提高森林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

(二)生态廊道建设

构建以“一湖二水”、主要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省级生态安全屏障,同步推进市级、县级生态廊道建设,将孤岛化、碎片化,保护较完好的自然保护地沟通连接,形成一环(市环城高速)、二水(沅水、澧水)、三纵(石长铁路、二广高速、G207国道)、四横(G319国道、黔张常铁路、G5513(长张)高速-G56(常岳)高速、安慈高速)的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推动生态建设向整体化、系统化、生态化融合发展。

(三)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管理

严格执行“林地一张图”,科学合理区划调整公益林和天然林,将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天然林精准落实到山头地块,精准认定到林权权利人,做到图地相符、权属明确、四至清晰、数据准确、图表册和人证卡规范。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客观确定各类森林的经营属性,将生态区位一般的油茶林、竹林等优化调整出公益林、天然林补偿范围,利于其充分发挥经济林、用材林的经济效益。

将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纳入林长制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天然林、公益林保护政策,进一步明晰区划范围和管护责任,推行生态护林员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全面落实保护管理措施,禁止公益林、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加大对公益林、天然林管护的投入,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缩小公益林、天然林补偿与商品林经营收益之间的差距,提升林农保护公益林、天然林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创新公平合理、权责分明、利益协调的集体公益林、天然林管理制度,对重点生态区位内的公益林、天然林采取政府赎买、租赁等方式,建立生产经营退出机制,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林农承包经营之间的矛盾。

(四)森林城市(镇、村庄)建设

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坚持以民生为中心,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城乡绿化美化成果,持续增加城乡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形成“山地森林化,城镇村居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格局。持续推进公共绿地、秀美乡村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建设成效监测评估,不断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始终保持“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积极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鼎城区、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通过验收,石门县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鼎城区、桃源县、石门县省级森林城市通过检查验收。

(五)碳汇林业

紧盯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探索碳汇林业发展,突出充足的竹类和中幼林资源,提升森林质量和蓄积总量,加强碳储备。加强碳汇知识普及与碳汇林业发展宣传,加大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补偿等的了解,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和造林固碳的自觉性,引导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与森林 经营活动。

(六)森林资源保护

完善森林保护空间布局,建立森林生态红线制度和负面清单,采取有力措施,力争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把所有公益林都管护起来。统筹推进森林资源限伐、减伐、禁伐,严格落实限额采伐制度,科学编制“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额。依职依责做好森林防火相关工作,落实防火巡护、火源管理、防火设施建设等责任。抓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点突出松材线虫病防控,指导各疫区积极落实各项防治举措,力争“十四五”期内实现疫点拔除目标。

三、湿地生态体系建设

(一)国际湿地城市建设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对湿地一级地类的划分和落地,积极加强湿地类型、湿地功能的调整和完善,坚守湿地保护红线,通过划建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措施,努力提高湿地保护率和自然湿地率,完善湿地保护空间布局。遵循湿地生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明晰湿地公共产品性质,厘清湿地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关系,实行湿地确权,明确经营管理主体。立足湿地全域分布特性,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方法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基金制度,实施湿地生态补偿、补贴,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推进湿地分级管理,完善湿地开发利用监管,通过实施退耕还湿、退田还湿、小微湿地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实现湿地面积总量稳中有增,优化提高自然湿地比例,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功能不减弱,实现湿地保值增值,深化国际湿地城市建设。

依托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中华秋沙鸭等特殊湿地生物物种等资源和湿地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积极融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承办或参加有关国内国际湿地保护修复学术研讨、工作交流等活动,加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湿地保护组织的交流合作,将“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打造成常德市对外开放的靓丽湿地生态名片。

构建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强化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有效保护自然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开展湿地综合治理,通过加强围垦湿地退还、河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植被恢复、有害生物防控、人工湿地减污等措施,促进重要生态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

(二)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认真执行《常德市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条例》,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勘界立标;围绕“长江禁渔”,丰富和完善“社区共管”保护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国家投资项目和欧元贷款项目,加强以杨树清理退出区域为主的生态修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湿地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加强湿地生态休闲旅游资源挖掘,因地制宜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提高湿地资源利用程度。

(三)湿地公园

深入推进湿地公园的整合优化,实行湿地公园多规合一、功能优化,加强湿地公园机构队伍、法规制度、基础设施、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建设。重点开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完成勘界立标,依法实施湿地公园管理。突出总体规划的执行,加强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湿地宣教等生态服务功能,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以开发利用促进生态保护。湖南津市毛里湖、湖南安乡书院洲、湖南桃源沅水、湖南鼎城鸟儿洲、湖南石门仙阳湖、湖南澧州涔槐6个湿地公园突出标准化,建设省内知名湿地公园;湖南临澧道水河、湖南汉寿息风湖湿地公园突出对标对表开展试点建设,按时接受并通过国家验收。

(四)小微湿地

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建设,开展小微湿地生境恢复和生态景观功能提质,强化小微湿地水源涵养和净化能力,提升湿地与水生态环境的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按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原则,通过对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石漠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理顺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制定自然保护地制度和规范,完善保护地管理技术规程,实行全过程统一管理。建立完善调查监测体系,制定以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价值为核心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办法,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重点实施勘界立标、生态修复、旗舰物种保护、天地空监测系统建设、科学考察等工程。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

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监测,摸清本底资源数据,建立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据库,加大野外资源保护力度和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生境保护,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采取拯救措施,持续推进以华南虎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野化放归和极小种群职务保存回归。加强候鸟通道建设,加大候鸟保护力度,办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外来物种监测预警管理机制,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外来物种引入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妥善处置野生动物驯养退出,正确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严厉打击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野生动植物经营管理,探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

六、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一)油茶产业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模经营、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的原则,建立健全油茶产业推进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开展油茶产业十大体系建设,实现油茶产业“四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油茶标准化,加强良种繁育、油茶加工、市场监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4大体系);二是基地建设适度规模化,加强资源培育、森林保护和机械装备体系建设(3大体系);三是茶油产品品牌化,加强市场交易和品牌创新体系建设(2大体系);四是产业经营庄园化。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建设现代油茶庄园,促进油茶文化生态旅游体系建设(1大体系)

(二)竹木加工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优化竹木资源配置,加快竹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丰富产品种类,着力延长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效益实现突破性提升。依托全市现有竹木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建成6个省级以上竹木特色产业园,重点培育 20 家省级以上竹木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建成10个年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的竹木加工企业,争创1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

(三)林下经济产业

根据自然格局,主导产业差异和建设构想,我市林下经济按照“三区多点”空间格局和“两扶持”服务体系进行建设。

“三区”:重点规划发展“林药产业重点种植区、林禽林畜及特种养殖重点区和其他特色林下经济产品发展重点区”。

“多点”:重点打造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6个、省级林下经济科研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社6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社16个。

“两扶持”:重点扶持“林下经济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林下经济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林下经济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包括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家庭林场及林下经济经营大户的培育和发展;“林下经济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林下经济产品(非木质林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及监管体系建设、林下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林下经济产品电商体系建设及其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四)花卉苗木产业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培育湖南林业第五个千亿产业。依托常德现有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建设一处集花木销售、加工制作、科技交流、展览贸易、物流配送、冷链仓储、电子商务、检验检疫、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于一体的花木科技产业综合园,努力将常德打造成为湘西北花卉苗木产业中心。大力支持企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集“研究开发、规模生产、应用示范、市场开拓”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2家。加强示范基地建设,以鼎城区石板滩镇、汉寿县太子庙镇、临澧县四新岗镇为中心建设3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绿化苗木,大力培育花卉苗木新品种,充分发挥常德种质资源优势,建设省级以上种质资源库,重点推广桃花、月季(玫瑰)、乔木化红檵木、盆景等4大花卉苗木品种,打造湖南公用花木品牌。完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在花木主产区建立综合型花木市场,在各县区建立次级花木市场和零售网点,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花卉苗木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全市花卉苗木产业产值突破50亿。

(五)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

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产业融合为支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导向,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联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将全市生态旅游优化为4个特色产业带。一是环中心城区旅游带,含河洑森林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德山森林公园、市城区城市公园、江南江北等风光带、柳叶湖、穿紫河等,辐射临澧太浮山风景名胜区、汉寿竹海森林公园、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等;二是石门“茶文化+”森林旅游带,包含夹山森林公园、白云山森林公园,辐射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三是桃花源生态旅游带,包含沅水湿地公园、桃花源森林公园、乌云界自然保护区、花岩溪森林公园等;四是津澧“探寻人类历史”生态旅游带,城头山农耕文化遗址、天供山森林公园、嘉山森林公园,辐射津市毛里湖湿地公园、安乡黄山头森林公园。重点抓好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品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常德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全域升天旅游新格局。

七、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一)常德市植物园建设

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洞庭湖水系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在雪峰山脉、武陵山脉陆生植物迁地保育基础上,突出洞庭湖流域湿地植物品种保育特色,建设集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展示和游憩为一体的植物园,形成泛湘西北地区陆生、水生并存的植物基因保育库,彰显常德特色。

(二)古树名木保护

加强古树名木资源清查,建立包含种类、分布要素的古树名木保护台账和数据库。落实管护责任,实施挂牌保护,开展重要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

(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为基础,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国家、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对已建成的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进行提质改造,红色景点建设,讲好红色历史故事,打造省级党性教育基地,逐步构建覆盖市、县两级,立体、全方位、多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格局。

八、林业保障体系建设

(一)制度支撑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要是探索推进以建立完善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改革,实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规范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经营权流转,释放集体林地发展潜力。学习借鉴安徽等地先进经验,开展林地“三权分置”试点,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主体经营权。加强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林地经营权,建立林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林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制度,保护社会资本投资兴林的积极性。以县市区为单位,探索开展林权收储中心建设,规范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将林权流转、登记发证、资源监管、林权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抵押、担保收储等整合为一体,完善资产评估、林权担保、抵押林权逾期处置、收储兜底、叠加商业保险等方面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为林农、林业投资经营者提供便捷服务。

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森林资源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灾害防控、监测监管和加强林业领域改革、基层基础建设为主要内容,建立市、县、乡主要领导担任林长、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林长制组织体系,按照党政问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原则,科学确定各级林长责任区域,明确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责任目标,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行政执法等工作,推动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依法治林。深化林业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服务指南、流程图,大力开展“互联网+”建设,推进林木采伐等行政许可下放到乡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环境。深化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加强公示制度、“双随机、一公开”等行政执法监督,提升林业执法水平。探索基层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整合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与林木种苗监理、森林检疫等林业行政案件的行政处罚权,委托给乡镇政府综合执法队伍,形成职责清晰、权责一致的执法体制。实行森林督察常态化,坚持自查自纠与国家、省督办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重点督察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督办案件查处整改情况,建立督察问题查处销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涉林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确保涉林违法案件数逐年下降。

(二)投入支撑

继续突出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争资争项,多方争取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湿地生态修复等中央、省项目资金,加速常德林业改革发展。同时,致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兴林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

完善森林保险服务体系。以政策性森林保险为引导,优化森林保险条款,简化理赔程序,缩短理赔时间,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森林保险工作,到“十四五”末,建成完善的森林保险服务体系,实现森林火灾保险和天然林、公益林综合保险全覆盖。

完善和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常德林业经营特点的贷款品种,广泛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林权反担保抵押贷款、林权按揭贷款,并探索推行“林权抵押+林权收储+森林保险”贷款模式,实施林业经营收益权和公益林、天然林补偿收益权市场化质押担保贷款,降低综合信贷成本。依托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试点成立林业投融资公司,探索国有商品林抵押贷款。

创新林农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深化林地股份制经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林农变股东”,引导企业与林业合作社、小农户通过股份式、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模式建立利益联结,实现小农户与现代林业有机衔接,拓展集体林经营权权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释放林业发展活力,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兴林富民。

(三)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加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送科技上门等活动,推动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

选育推广新品种。重点围绕油茶产业发展,建设以油茶良种选育为主题的油茶庄园,开展“铁城一号”油茶良种选育提纯,引进推广适宜常德栽植的“湘林210”等油茶良种;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推广闽楠、桢楠、红椆、红榉等适应本地的乔木树种,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

研发推行新技术。支持市林科所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优质高效油茶产业基地、林下经济产业基地、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无患子产业基地为引领,实施林业科技重点攻关,建设资源优化、设备先进、运行高效的林业科研体系。加大种质资源保护。抓好国际、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争取扩大国家和省级良种补助资金规模。重点加强油茶和无患子良种选育、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模式、林下复合经营技术、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发展、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等研究,实现出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

引进使用新设备。重点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护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抚育、森林采伐、人工造林、良种基地等领域的新设备、新机械的引进和使用,提升林业发展效率。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生态保护修复、护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产业培育、林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等领域,建立林业改革发展智囊团、科技攻关团队、送  科技下乡专家团队,加强新型科技与管理人才引进、在职人员培训与续教育、林业专业技术能手和经济发展带头人培育,为现代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推行森林认证。以市场为导向,以申报“常德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常德森林认证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森林食品安全认证、森林有机土壤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实施小作坊等落后产能专项清理整治,提升常德林产品市场竞争力。

建设智慧林业。推进林业资源与国土三调数据的有机融合,建立林地、湿地、草地三合一的全市林业“一张图”,将管理单元细化到山头地块和小班,实施动态监测,实现林业经营管理精准化。加强重点林区无人机的运用,形成林业资源监管的“天网”;整合全市林区视频监控点,实现全市林业视频监控大集中的“地网”;完善护林员巡护系统,搭建林业管护的“人网”。整合天网、地网、人网,构建常德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智慧林业,提升林业资源管护、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监测水平。

第五章  实施现代林业发展新工程

一、国土绿化提质增效工程

(一)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以“山水林天湖草”综合治理为目的,森林植被重建和恢复为核心,着力解决洞庭湖区、重大废弃矿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安排人工造林(草)、封山育林(草)、退化林(草)修复等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恢复植被和生态功能。

(二)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在“一湖两水”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两侧水岸线至第一层山脊线或平原区2千米之间的可建区域,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含高铁)两侧至第一层山脊线或平原区1千米范围,民用机场周边20千米半径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影响的可建区域通过增绿扩量、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修复、城镇村庄绿化美化、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恢复等措施,建设升级生态廊道,同步推进市级、县级生态廊道建设。

(三)森林抚育工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林分特征,科学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逐步解决林分过疏、过密等结构不合理问题。执行《森林抚育规程》,完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推进林地立地质量评价、森林质量提升关键技术、营造林机械化等研究和应用。

(四)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以精准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改善林分结构为基础,以增加林木资源储备和优质木材产量为核心,以储备珍贵树种用材林和优质乡土大径材为重点,结合自身气候条件和资源特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建设总量平衡、结构优化、优质高效、功能多样的国家储备林,在省内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储备林基地。

(五)林业碳汇发展工程。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发展路径,逐步建立起政府导向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广泛拖入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林业碳汇发展的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六)欧行贷款森林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在澧县进行森林质量提升,面积1750公顷;森林保护、附属工程与设备、项目技术支撑体系、项目监测体系、碳汇产品开发与森林认证示范等建设内容。

专栏1  国土绿化提质增效工程

1

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  规划人工造林2.8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退化林修复12万亩,森林抚育13万亩,退化草地修复2.4万亩。

2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建设任务总量为19768.59公顷,其中,增绿扩量5082.3公顷,提质改造13671.32公顷,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1014.97公顷,城镇村庄美化绿化48处,小微湿地生态修复20处,栖息地保护与恢复17处。

3

森林抚育工程  建设任务75万亩

4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建设任务55万亩

5

林业碳汇发展工程  逐步建立起政府导向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广泛拖入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林业碳汇发展的能力建设

6

欧行贷款森林提质增效示范工程  建设任务:在澧县进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750公顷

二、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天然林的生态和封禁性保护,对国有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对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天然林实行协议停伐。积极探索公司管护、承包管护、专职管护、兼职管护、联户管护等天然林管护模式,建立适应不同权属、不同区位、不同规模、不同地形地貌的管护机制,全面提升天然林的生态功能。

(二)公益林管护工程。严格落实公益林禁伐限伐措施。加强公益林护林员队伍建设,实现公益林管护全覆盖。完善公益林的森林保险政策,降低森林保险费率,提高受损的赔偿标准,降低公益林经营风险。加快公益林数据库建设,补充和完善公益林林地征占用、公益林补进与调出、属性错误修正及每年的公益林管理台帐、资金发放花名册、护林员名册等信息,并在林地“一张图”建设和更新中,将公益林落实到小班,提高公益林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分县级行政单元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监测,初步建立全市野生动植物物种和重要栖息地系统编目,建立全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据库。对常德市关键物种、旗舰物种实施专项调查与监测活动,在壶瓶山、乌云界、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监测站点20处、候鸟保护标准化站点4个。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和修复项目。以全市38个自然保护地为依托,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旗舰物种、关键物种、极度濒危物种、极小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保存、扩繁放归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境保护,合理开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扩大种群规模,建成华南虎、亚洲黑熊、穿山甲、林麝、中华秋沙鸭、黑鹳、中华虎凤蝶等珍稀动物和珙桐、长果安息香、兰科等珍稀植物保护示范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5%以上。

西洞庭湖候鸟保护与监测项目。以各自然保护地为依托,组建洞庭湖区域候鸟保护与监测网络,支持开展候鸟相关的志愿者活动。在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建设候鸟救护与繁殖中心1处,恢复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1500公顷,建立候鸟食物补给点15处。

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项目。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救护能力建设,加大野外资源保护力度,在市城区建设湘西北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下设3个分站,石门县、桃源县各规划1个兽类救护繁育站,汉寿县规划1个禽类救护繁育站。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全面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常德市林业局、津市市毛里湖、桃源县乌云界、石门县壶瓶山、汉寿县西洞庭5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安乡县、澧县2个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监测站房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和相关仪器设备购置,鼎城区、临澧县各新建1个省级监测站,全市监测站数量达到9个。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1处预警站,承担重要疫源野生动物种群动态、活动规律的调查监测,相关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联合农业农村、卫生健康部门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市、县检验检疫体系。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建设项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与参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立1处野生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院、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和相关企业合作,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中医药研究、展演和野生经济植物观赏、绿化、药用、食用利用,积极推动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华南虎野化放归项目。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华南虎栖息地恢复及野外种群重建工作,编制《华南虎野化驯养放归总体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人工干预的措施进行栖息地改造、修复、提质工作,完成第一批华南虎野化种源引入。

野生动物致害评估与补偿项目。开展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调查,将野生动物致害评估和补偿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四)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治理体系建设工程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项目。全面提高松材线虫病防控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重点抓好环张家界区域、石门县、临澧县、桃源县松材线虫病防控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区松材线虫病天地一体化监测,实现全市12.65万公顷松林监测普查全覆盖。组织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疫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实现双下降,县级疫区存量控制在2020年水平以下,有计划的拔除安乡县、临澧县县级疫区,鼎城区实现无疫情,桃源县拔除6个乡镇疫点。

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持续减灾项目。有效防控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等本土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年均综合防治面积15万亩以上。加强森防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森防技术、专业软件培训,修建药品药械库,购置防治器械和无公害防治药品。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提升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省级测报点的监测预警能力,购置无人机、地面终端等物联网设备20台套,构建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基础数据采集网络,建立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信息监测体系,实现空地一体联动管理。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建设,购置实验仪器和配套设备。

草原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项目。开展草原有害生物发生种类、面积、分布及危害程度普查,初步构建草原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五)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工程

森林防火队伍建设。购置高压接力水泵、水泵配套水带、2号工具、GPS、油锯、森林红外余火火源巡检仪、护林员巡视系统等各类设备4000套,购置扑火服装500套、防火头盔500个;新建以水灭火水源地54处;建设1800平方米防扑火物资储备库。建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伍2支,购置风力灭火机50台、油锯90台、割灌机90台、运兵车6台、机具车6台、单兵防护装备90套,森林消防水车2辆、高压细水雾灭火机5台、脉冲水枪(背负式)20台。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在没有自然阻隔的高速公路两侧规划20米宽生物防火林带;在没有自然阻隔的重点区域(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危爆企业、危险品仓库)周边规划20米宽生物防火林带;在没有自然阻隔的其它地段按照连片面积1500亩左右,规划宽度20米宽的防火林带。

宣教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火检查站20处、设立宣传碑牌500块、宣教室/展览室10处,购置宣传设备20套、宣传车20辆,以提升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巡护能力。

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通过加强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合理设置林火前端视频监测点,维护现有晾望塔,完善嘹望塔观测设备等手段,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林火预警监测体系,对全市重点火险区域和森林面积的监测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65%。建设林火视频监控前端系统51套(桃源15套、石门15套、澧县6套、临澧县、鼎城区和汉寿县各5套),林火视频中央控制系统3套(临澧县、汉寿县、澧县各1套);规划新建瞭望塔11座(临澧县2座、鼎城区2座、汉寿县1座、澧县6座),改建3座(鼎城区2座、澧县1座)。购置地面巡护摩托车100辆、移动巡护终端300台、望远镜200个、对讲机200台。

森林(草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包括新建有线综合网络建设9套、数字超短波移动基站30套、基站通信电源100套、配置数字超短波背负台10套、应急通讯箱10套、无线视频前端系统20套、单兵图传系统200套、手持台200台等设备。

(六)洞庭湖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德援贷款项目工程。含常德市重要湿地保护项目、常德市重要湿地修复项目、常德市湿地合理利用项目、常德市科普宣教体系建设、能力建设。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退化湿地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1000公顷,恢复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1000公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面积200公顷,对现有3处生态矮围提质改造,提高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鸟儿洲国家湿地公园、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安乡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津市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临澧道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科普宣教、环境监管能力等建设。湖南汉寿息风湖国家湿地公园退化湿地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100公顷,恢复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120公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面积50公顷。澧县涔槐国家湿地公园2778公顷湿地生态安全保护与修复。

(七)小微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

在汉寿县开展小微湿地建设1000公顷。

(八)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程

对面积6万亩、农户3000户因保护珍稀鸟类等野生动物的需要而给湿地公园及其周边范围内的耕地承包经营权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九)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草地资源现状调查工程。摸清全市草地资源底数,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地信息化建设,做到草地信息化率达到85%。

森林草原灾害防控工程。加强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监测,强化火源管控和监督检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防灭火能力建设,形成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控体系,实现草原火灾的有效预防和安全扑救,在森林防火三期工程建设中兼顾草地防火。加强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控减灾,落实重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着力抓好鼠、兔、蝗等重大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减少损失。做到草地保有量不减少。待三调数据公布后,确保草地面积不减少。

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工程等综合性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草地石漠化,修复并改善牧草的生存环境,提高牧草的生长能力、草地自我调节能力和草地灾害防控能力,稳步提升草地生产力,实现草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确保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建设好转。

(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程。完成全市38处自然保护地优化工作,根据前期摸底调查工作形成的整合优化预案,坚持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系统性、原真性为原则,严格遵从上级主管部门的总体要求,对交叉重叠和位置相邻的自然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小区,按照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的原则,将全市自然保护地及自然保护小区整合优化为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统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推进对自然保护地的科学利用;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到2025年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初步建成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的基础建设工作,继续加强壶瓶山、乌云界、西洞庭湖等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完善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监测防控体系、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体系、森林防火微波监控系统及其他科研监测系统的建设,加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生态保护科普宣传中心等基础建设。继续加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公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通过对壶瓶山、乌云界、西洞庭湖、花岩溪、望阳山等自然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清查,掌握底数,建立台账。探索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原住居民异地生态搬迁工作,按照统一安排部署,逐步开展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异地生态搬迁保障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等。

专栏2  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

天然林保护工程  “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纳入全省天然林保护面积200万亩

2

公益林保护工程  严格落实公益林禁伐限伐措施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建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监测站点20处、候鸟保护标准化站点4个;建设候鸟救护与繁殖中心1处,恢复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1500公顷,建立候鸟食物补给点15处;在市城区建设湘西北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下设3个分站,石门县、桃源县各规划1个兽类救护繁育站,汉寿县规划1个禽类救护繁育站;建立1处野生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建立1个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试验站;建设1处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示范基地;

专栏2  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4

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治理体系建设工程  实现全市12.65万公顷松林监测普查全覆盖;有计划的拔除安乡县、临澧县县级疫区,鼎城区实现无疫情,桃源县拔除9个乡镇疫点;年均综合防治面积20万亩以上。建设油茶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4个,辐射推广面积80万亩;购置无人机、地面终端等物联网设备20台套;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建设,购置实验仪器和配套设备;开展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本底调查

5

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工程  森林防火队伍建设;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宣教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

6

洞庭湖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德援贷款项目工程;西洞庭湖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7

小微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  汉寿县小微湿地建设1000公顷

8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程  对面积6万亩、农户3000户因保护珍稀鸟类等野生动物的需要而给湿地公园及其周边范围内的耕地承包经营权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9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建设任务5万亩

10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勘界立标、总规编制、科学监测);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

三、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一)油茶产业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模经营、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的原则,建立健全油茶产业推进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开展油茶产业十大体系建设,实现油茶产业“四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油茶标准化,加强良种繁育、油茶加工、市场监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4大体系);二是基地建设适度规模化,加强资源培育、森林保护和机械装备体系建设(3大体系);三是茶油产品品牌化,加强市场交易和品牌创新体系建设(2大体系);四是产业经营庄园化。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建设现代油茶庄园,促进油茶文化生态旅游体系建设(1大体系)

(二)竹木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优化竹木资源配置,加快竹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我市现有竹林面积97.77万亩,毛竹总生长量1.93亿株,总消耗量1135.82万株。依托我市现有竹木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基础,建成6个省级以上竹木特色产业园,重点培育15家省级以上竹木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建成5个年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的竹木加工企业,争创1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竹木产业总产值达120亿元以上,实现竹木产业产值达百亿元的发展目标。

(三)林下经济产业

根据自然格局,主导产业差异和建设构想,我市林下经济按照“三区多点”空间格局和“两扶持”服务体系进行建设。(“三区”:重点规划发展“林药产业重点种植区、林禽林畜及特种养殖重点区和其他特色林下经济产品发展重点区”。“多点”:重点打造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6个、省级林下经济科研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社6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社16个。“两扶持”:重点扶持“林下经济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林下经济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林下经济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包括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家庭林场及林下经济经营大户的培育和发展;“林下经济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林下经济产品(非木质林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及监管体系建设、林下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林下经济产品电商体系建设及其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达到300万亩。重点发展林禽林畜、林下中蜂、林菌、林下农作物、林果、林下花卉等产业。

(四)中药材基地建设

围绕“湘九味”中药材品种,规划建设特色鲜明、产区集中、规模适度、管理标准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围绕产业特色和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构建市场化流通体系。搞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至2025年全市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6亿元。

(五)森林旅游与康养

以全省全域旅游为引领,以产业融合为支撑,坚持森林旅游载体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联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将全市优化布局为4个特色,即:环市森林旅游带,石门“茶文化+”森林旅游带,桃源县“探访桃花源”森林旅游带,津澧“探寻人类历史”森林旅游带。到2025年,全市建设车行风景道1000千米、森林骑行廊道300千米、森林步道420千米、城市绿道300千米、森林康养步道300千米、森林游览步道400千米。

(六)花卉苗木产业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培育湖南林业第五个千亿产业。依托常德现有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建设一处集花木销售、加工制作、科技交流、展览贸易、物流配送、冷链仓储、电子商务、检验检疫、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于一体的花木科技产业综合园,努力将常德打造成为湘西北花卉苗木产业中心。大力支持企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集“研究开发、规模生产、应用示范、市场开拓”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2家。加强示范基地建设,以鼎城区石板滩镇、汉寿县太子庙镇、临澧县四新岗镇为中心建设3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绿化苗木,大力培育花卉苗木新品种,充分发挥常德种质资源优势,建设省级以上种质资源库,重点推广桃花、月季(玫瑰)、乔木化红檵木、盆景等4大花卉苗木品种,打造湖南公用花木品牌。完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在花木主产区建立综合型花木市场,在各县区建立次级花木市场和零售网点,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花卉苗木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全市花卉苗木产业产值突破50亿。

专栏3  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1

油茶产业  加强资源培育、森林保护和机械装备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交易和品牌创新体系建设;建设现代油茶庄园,促进油茶文化生态旅游体系建设

2

竹木产业  建成6个省级以上竹木特色产业园,重点培育15家省级以上竹木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建成5个年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的竹木加工企业,争创1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

3

林下经济产业  重点打造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6个、省级林下经济科研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社6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社16个。

4

林下中药材基地建设  至2025年全市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6亿元

5

森林旅游与康养  建设车行风景道1000千米、森林骑行廊道300千米、森林步道420千米、城市绿道300千米、森林康养步道300千米、森林游览步道400千米

6

花卉苗木产业  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建设3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建设省级以上种质资源库,重点推广桃花、月季(玫瑰)、乔木化红檵木、盆景等4大花卉苗木品种

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工程

(一)常德植物园建设工程

新建常德市植物园,规划面积不小于2000亩,建成集观赏休闲游憩、绿化美化城市、科普教育与科研开发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园区,植物园内建设不同种类植物园区,如乡土植物园区、珍稀植物园区、热带植物展区等,配套建设园内道路绿化美化、科普宣传栏等。

(二)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查清9个县(市、区)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加强古树名木就地保护,大力开展重要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积极建设10个古树名木主题公园,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

(三)“美育乡村”建设工程

以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森林乡村建设建设为载体,以绿美古树乡村、绿美花木乡村、绿美湿地乡村、绿美传统乡村、绿美红色乡村等五个类别为重点,大力开展庭院绿化、公共绿地绿化、道路和水岸绿化等乡村绿化美化,开展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管护,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150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的森林乡村,全市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四)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持续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积极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将我市森林城市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推进我市森林网络持续完善、森林健康不断提升、生态福利有效增加、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组织管理更加科学,努力建成市县一体、各具特色的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鼎城、桃源、石门3个省级森林城市,力争新建澧县、汉寿、临澧3个省级森林城市。

(五)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为基础,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和常德植物园3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新增5处以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湿地公园为基础的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对已建成的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进行提质改造,做精做细太浮山湘鄂西苏区纪念广场和太浮山抗日战争遗址两个红色景点建设,以雕塑、广场、遗存遗迹保护恢复、音像、课程等形式,讲好太浮山红色历史故事,把太浮山打造成为省级党性教育基地,逐步构建覆盖市、县两级,立体、全方位、多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格局。

专栏4  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工程

1

常德植物园建设工程  新建常德市植物园,规划面积不小于2000亩

2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查清9个县(市、区)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建设10个古树名木主题公园

3

“美育乡村”建设工程  建设150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的森林乡村,全市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4

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鼎城、桃源、石门3个省级森林城市,力争新建澧县、汉寿、临澧3个省级森林城市

5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和常德植物园3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新增5处以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湿地公园为基础的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五、生态发展支撑保障工程

(一)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启动国有林场管护用房改造工程,全面改善国有林场生产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在全市20个国有林场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护体系,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进行林场建设,积极推进常德市国有林场进行好场部道路建设工程,有计划继续推进全市国有林场做好林区道路建设,计划全市20个国有林场新建护林站点管护用房100处,提质改造120处;新建与养护林区道路2000公里,改造林区道路1000公里。

(二)常德市良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程

按照《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技术要求,从油茶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等方面入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五个1000亩以上良种油茶标准化示范区,开展油茶良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等全过程标准化生产示范。

(三)林草科技科研与推广示范工程

围绕林草种业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惠民科技、林草装备与信息化和林草碳汇工程等,开展全市林草科技创新,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的研发和引进,并加快成果转移转化。

(四)林业基层单位设施建设工程

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保障科研人员工资待遇。不断完善科研的基础条件,相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对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科研设备设施设备的经费保障工作,为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不断完善科研基础条件提供有力支撑。结合常德市油茶庄园建设,完善基础林业科研实验室建设,对接湖南省油茶科创谷建设。不断探索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种植盈利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活动。

(五)种质资源库建设和保护工程

加强国家级湿地松良种基地、花岩溪省级“三杉”种子园和国有桃源县苗圃、市林科所油茶采穗圃建设和管理,拟新建石门县无患子种质资源库。

国家级湿地松良种基地首先是湿地松良种基地高标准经营管理种子园585.5亩、采穗圃15亩、种质资源收集圃72亩、试验林780亩;其次是在无患子良种基地调整改建树种结构100亩;三是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设施设备建设以及档案管理等。继续加大对市林科所良种繁育中心油茶种苗基地建设,提升高质量的良种繁育示范中心基地、采穗基地。建设油茶品比园一个50亩,提升油茶采穗圃250亩。花岩溪省级“三杉”种子园在林场内唐家湾续建水杉种子园50公顷、在铁路湾建25公顷优树收集区、在黄冲建25公顷子代测定林。国有桃源县苗圃油茶采穗圃品种更新改造(湘林115、湘林121、湘林106改造湘林117和湘林124)。石门县无患子种质资源库建设,收集种质资源500份、建设无患子种质资源收集圃25公顷;建立无患子无性系测定林15公顷;建立无患子良种采穗圃5公顷;建立无患子初级种子园10公顷;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公顷。

(六)草品区域试验站建设工程

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是整个国家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草品种是保证草原建设效果的重要物质基础;依靠优良草品种,改良天然草地,建植人工草地,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可以拓宽食物生产系统的范围,延长农业产业链,藏粮于地,藏粮于草,增加奶肉蛋供应,减少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维护国家的食物安全。

(七)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健全分类分级干部培训体系,推动干部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创新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拓宽干部职务、职级和职称晋升渠道,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营造留住人、用好人的良好氛围;大力引进林业高素质人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应对当前常德林业发展趋势,打造油茶产业技术跟踪服务团队,生态环境保护、小微湿地研究技术团队。确保到“十四五”期末,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专业人才30人以上。

(八)智慧林业建设工程

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无人机巡航系统、森林病虫害及野生动植物监测系统、执法案件统计系统、服务器。火源管理卡口、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防火专业队营房、蓄水池、瞭望塔。

(九)林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程

支持全市各级林业部门执法办案设施、设备配备、人员培训、执法政策研究、谁执法谁普法等方面的工作经费。

专栏5  林业科技人才保障工程

1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新建护林站点管护用房100处,提质改造120处;新建与养护林区道路2000公里,改造林区道路1000公里

2

常德市良种油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程  建立完善五个1000亩以上良种油茶标准化示范区

3

林草科技科研与推广示范工程  规划开展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0个,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村入户活动

4

林业基层单位设施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标准化基层林业站10个

5

种质资源库建设和保护工程  强化国家级湿地松良种基地建设、花岩溪省级“三杉”种子园基地建设和国有桃源县苗圃油茶采穗圃品种更新改造、市林科所油茶采穗圃建设和管理,拟新建石门县无患子种质资源库

6

草品区域试验站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1处草品区域试验站

7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规划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30人次

8

智慧林业建设工程  规划升级视频监控管理系统、购置10架无人机进行巡航护林,引进森林病虫害及野生动植物监测系统

9

林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程  规划升级全市各级林业部门执法办案设施、设备,增加人员培训和执法政策研究次数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林业(草原)项目的实施将使得森林结构得到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抗逆性和环境功能显著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和效益,特别是将明显增加项目区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而言,林业(草原)项目建设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土保肥、森林固碳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林业(草原)项目实施后,将形成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森林效益;同时,良好的森林生境能引导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绿色生活。

林业(草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施工期环境影响包括营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与布局、林地清理、整地、森林抚育、森林经营等;营运期环境影响包括护林防火,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化纤编织袋等废包装材料使用,森林经营活动及产品采集、运输,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等。

二、环境保护措施

合理进行林业(草原)项目选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对要求高的重大建设项目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多方评估论证和方案比选,科学论证林业(草原)项目选址,编制必要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林业(草原)项目建设及实施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噪声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均达到相关标准。

积极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大力实施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根据分区管控规则和环境保护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环境敏感区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各级各地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认真履职,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强化“三线一单”制度在生态、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环保督察等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应用。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防止各地为经济利益毁坏林地、破坏草原、占用湿地、侵占自然保护地等现象出现。

第七章  规划实施执行保障措施

《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林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需要全市各级林业部门统一思想,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实施落实,确保发展目标与任务顺利完成。

一、构建完善规划体系

充分发挥《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林业工作的统领作用,构建以《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为核心,重大专项及区县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林业发展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国土绿化、生态廊道、湿地保护修复、草地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地建设、油茶产业、林下经济、生态康养等专项规划,发挥好专项规划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工作。做好《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与区县市林业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

二、完善规划推动机制

广泛征求各地各单位对《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意见;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向社会广泛宣传“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目标、任务,建立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将《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纳入对各区县市林业主管部门、有关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及市林业局机关各科室(局、站、中心)、直属各单位工作综合评价和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任务分解到年度到单位。

三、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按照“规划引导项目,项目落实规划”的路子,抓好重点项目的开发、储备和建设,以项目落地推动规划实施。建立“十四五”林业重点项目库,实行“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实施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严格项目建设各项审批、监管制度,坚持安全生产,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提高项目建设效益。

四、强化评估考核监督

建立《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监测管理,及时提出评估监测报告和对策措施,推进规划高效实施。《常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实施期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修改调整,确保可行性、操作性。

归档时间:2024-03-25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