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津澧新城总体规划(2016—2030)》获湖南省政府批复的消息传遍常德,备受人们关注的津澧融城终于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回顾津澧融城之路,可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为顺应澧县、津市发展需求和两地人民的融城期待,2013年7月,我市正式做出“推进津澧融城,打造市域副中心”的决策。2013年11月,成立津澧融城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九个专项一体化委员会,《津澧城市空间发展一体化规划》是九个一体化规划之一。2015年11月,津澧新城被纳入第二批59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一。2016年7月,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为统筹津市、澧县融城发展,要求编制《常德市津澧新城总体规划(2016-2030)》,津市、澧县不再单独编制城市(县城)总体规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规划局于2014年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作为规划编制单位,通过3年多时间精心谋划、反复对接、多次修改,于2016年10月完成津澧新城总规纲要成果并通过湖南省住建厅审查。近年来,该规划先后通过省、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直至不久前,经获得湖南省政府批复并正式推进实施。下面就通过本报记者从市规划局透露的获批总规,带您一起了解未来的津澧新城究竟如何生长?
城市发展目标
未来津澧新城将借助融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产业与基础设施投入,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公共配套,努力建设成为“湘鄂边界及澧水流域中心城市、常德市域副中心城市”。
城市发展策略
策略1——共建园区,推进津澧融城
共建津澧产业园区。选择津市与澧县相邻的澧县东部地区,作为融城先导区,在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津、澧双方共建,联合设立投资公司和管理委员会,共享税收等。
把握城乡统筹、产业提升的主线,促进产业集聚、引进先进技术,吸引产业人才,努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完善新城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休闲等功能。利用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强调产业先行,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带动融城。积极推动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津市和澧县两地现有的产业园区。
策略2——人口集聚,完善城市集中建设区配套设施
加快县市域人口向中心区和重点镇的集聚,推动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城市,集聚湘鄂边界地区的发展要素与人口资源。
城市集中建设区坚持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并重、功能完善与形象塑造并举,全力打造中心城区。大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级,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建好规划档案馆、生态湿地公园等功能性项目,提升城市活力。推动交通、信息、环境、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科学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策略3——生态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以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增强湿地生态调节功能。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河渠、堤坝沿线为重点,建设绿色通道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策略4——产业多元,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
挖掘文化与历史资源,以旅游发展推进城镇化。兼顾山水资源,打造历史文化遗址游、生态湿地休闲游、乡村休闲体验游三类旅游产品,力争纳入大湘西旅游圈。
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壮大特色种植业与养殖业规模,培育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品牌。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货代、快递、仓储、物流咨询等专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加快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实现仓储配送、教育培训、产品体验、电商孵化、创客运营、电商服务的聚集。
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重点扶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来津澧新城创办科技企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策略5——多式联运,对接区域发展动向
加强对外运输通道建设,联系区域重大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津澧区域可达性,增强对区域投资、产业的吸引力。利用高速公路、快速路形成环洞庭湖、长江发展带“1小时”交通圈。利用高速铁路形成2小时通达京广发展轴主要城镇群的运输体系。结合铁路站点打造地区物流中心,扩大服务腹地。
城市职能
湘鄂边界商业贸易和流通中心;湘西北现代工业重镇;常德北部旅游服务枢纽;新型城镇化示范基地。
人口规模预测
县域人口规模:预计近期(2020年)县域人口总量为124万人,城镇化率为58%,城镇人口规模为72万人。远期(2030年)县域人口总量将达到135万人,城镇化率为72%,城镇人口规模为98万人。
城市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为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0%,城镇人口为58万人,乡村人口为7万人。到2030年,常住人口为85万人,乡村保持在3万至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城镇人口规模约为80万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2%。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到2030年,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城镇化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达到58%以上。
建设用地规模
结合津澧新城的建设情况与土地资源等特点,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集中建设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近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53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79.44平方公里。
市域规划
与澧水流域——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引领区域发展。未来津澧新城作为洞庭湖经济区五大节点之一,要积极对接洞庭湖区域发展,建设以水陆联运为依托的大宗商品物流集散区。同时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融入大湘西旅游圈,打造特色景区、完善商业商务配套,成为东部地区进入湘西旅游的重要门户枢纽。
与常德市区——产城联动,推动市域经济发展。未来常德中心城区为全市域的主中心,承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中心的职能,发挥带动和辐射全市发展的作用。津澧一体化发展,通过逐步整合,以完善区域服务功能为目的,共同构成面向市域北部澧水流域的中心城市。其重点在于产城融合,承接装备制造业的转移,逐步形成自身的产业体系;同时,以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建成常德北部的经济重心,壮大市域经济。
镇村发展策略
策略1——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提出津澧新城城镇空间结构为“一轴一带一城七镇”。
“一轴”是指南北向常荆方向联系轴,是津澧融入长江经济带、联通临澧与常德及以南地区的主要通道。
“一带”即澧水城镇发展带。
“一城”是指津澧新城城市集中建设区,是津澧人口转移、产业布局、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
“七镇”是指七个重点镇,是县(市)域统筹发展的支点,包括大堰垱镇、金罗镇、甘溪滩镇、梦溪镇、城头山镇、小渡口镇、毛里湖镇。
策略2——城镇职能结构
城镇职能等级结构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综合型城区,城镇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对县(市)域以外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指津澧新城城市集中建设区。第二等级为复合型城镇(即重点镇),镇区规模较大,镇区功能较为复合,具有工矿、商贸等职能,包括大堰垱镇、金罗镇、甘溪滩镇、梦溪镇、城头山镇、小渡口镇、毛里湖镇 7个建制镇。第三等级为特色城镇(即一般镇),包括王家厂镇、火连坡镇、码头铺镇、盐井镇、涔南镇、复兴镇、澧南镇、如东镇、官垸镇、药山镇、白衣镇11个建制镇。
策略3——重点镇发展指引
总结津澧新城各重点镇特色,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打造五类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分别为商贸物流特色镇、工业园区特色镇、现代农业特色镇、旅游观光特色镇、生态宜居特色镇。
大堰垱镇:商贸物流特色镇,主要发展特色建筑建材、精细化工业、商品物流、基础公共与商业服务等,吸引中部及外围劳动力集聚。
金罗镇:工业园区特色镇,促进公路、铁路一体化发展,形成县(市)域工农物流集散中心,发展工矿化工、建筑建材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教育,吸引中部人口集聚。
小渡口镇:工业园区特色镇,促进公路、水路一体化发展,形成县(市)域工农物流集散中心,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同时作为离集中建设区最近的重点镇,应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承接集中建设区产业转移。
甘溪滩镇:现代农业特色镇,依靠丰富的自然与矿产资源,发展精细化工与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产业;整合周边农业、旅游村庄的资源优势,发展涉农特色旅游服务产业。完善配套服务,打造县(市)域西部新的增长极。
梦溪镇:现代农业特色镇,主要发展工矿化工、农产品加工及文化历史休闲旅游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承接外部产业转移。
城头山镇:旅游观光特色镇,重点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环境品质,扩大生态文化内涵宣传,逐步引进适宜的旅游发展公司,加强交通建设,推进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津澧文化品牌。
毛里湖镇:生态宜居特色镇,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水资源,发展水路运输、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县(市)域南部服务中心,实现县(市)域内部协调发展。
策略4——村庄发展指引
控制发展型村庄: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按照“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以“乡村特色化”引导村庄建设优化布局,逐步实现现有建设用地向城区或镇区内转移、置换;可适度发展生态培育、生态农业、生态乡村旅游等涉农产业功能。
引导发展型村庄:设置建设控制边界,限制盲目扩张发展,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建设,引导发展特色村镇旅游或特色农业服务职能。
社区化转型村庄:以就近迁并安置为主要手段,完善商业、公共服务等配套功能,提升空间环境质量,实施统一城乡空间标准和管理制度,促进村庄融入城市整体发展。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通道
区域交通设施——加强津澧新城与区域交通设施的衔接建设,充分预留石岳铁路、荆常城际轨道线站位,预留安乡至石首方向的高速公路联络线,衔接湖北省潜石高速,规划建设淞虎-澧资航道,增加至长江的水运通道。
城市集中建设区规划
(一)空间发展方向
根据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和城区用地评定,确定城区发展方向与策略为“澧水以北相向发展,重点建设中部地区;澧水以南优化提升,适度发展津市南部;东西方向控制发展”。加强津市、澧县交界处的整合,对生态环境敏感地区进行控制与修复,通过交通和绿化隔离引导津市、澧县形成紧凑的发展格局和更具弹性与生长性的结构,重点强调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减小基础设施的投入和资源浪费。
(二)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双轴三片四心”的空间结构,作为引导津澧新城未来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带:澧水景观带
澧水作为津澧新城空间组织的重要生态基底,是串联津澧新城各功能组团,承载滨水生态群落、城市景观绿廊和亲水活力空间的重要蓝绿系统。
双轴:津澧融城发展轴与区域衔接发展轴
沿省道302(津澧大道)串联澧县城区、津澧融城发展区、津市城区三大片区,形成拉动津市和澧县相向发展的津澧融城发展轴。依托二广高速,形成促进城市对外沟通的区域衔接发展轴。
三片:澧县城区、津市城区、津澧融城发展区
澧县城区:以城市服务和商贸功能为主导的片区。
津市城区:以生活居住职能为主,提升片区商贸服务功能,积极引导津市高新区的建设。
津澧融城发展区:为带动津澧新城发展的核心片区,由城市综合服务片区和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组成。
四心:行政商务中心、文化休闲中心、澧县城区中心、津市城区中心
行政商务中心和文化休闲中心为津澧新城中心体系中的两大主中心,两个主中心之间是职能分工、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关系。澧县城区中心和津市城区中心为津澧新城中心体系中的两个副中心,规划强化原有城市中心区建设,改造旧城,维持原有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