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发改提复〔2023〕6号A类
鲁祖辉、梁文利、邵洋3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提案》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关于主要农产品存在压力方面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粮食供需形势呈紧平衡趋势。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自给率约95%,但大豆油料自给率不到15%,乳制品不到65%,牛肉不到70%,食糖只有70%;因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和消费持续升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需求还将刚性增长,而提升产能、增加供给又面临诸多约束和风险隐患,今后全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的压力只增不减。为此,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落实粮食和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任务,确保稳定发挥粮食核心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1.认真履行粮食安全责任。常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责任抗在肩头。一是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研究部署粮食安全工作,履行保障粮食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定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责任清单,明确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市政府督查激励奖励范围。二是完善粮食安全考核机制。调整市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副书记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双组长,增设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制定区县市、管理区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方案,把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严格实施奖惩。三是切实抓好问题整改。针对省粮安考核办反馈我市在保障粮食安全相关问题,我市严格对照上级要求,召开专题整改会议,安排部署整改工作,严格问题整改督导,按时按质完成整改销号任务。
2.全面落实粮食生产任务。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880万亩、380万吨左右,连续19年稳居湖南首位,以全省7.97%的人口贡献全省12.67%的产量,稳定发挥了粮食核心主产区稳产保供的重要作用。今年,我市明确粮食播种面积为882.4万亩(其中早稻270万亩),粮食产量373.5万吨,大豆和油料重要农产品播种面积分别为15.1万亩和462.3万亩。为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我市一方面围绕“稳面积、稳产量、稳效益”目标,将粮食生产列为市县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把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到县、乡、村、户和田块;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三级联片”“四级办点”示范模式,由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联片创建一批万亩、五千亩、千亩示范片,去年共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示范点1452个,打造万亩产粮乡镇139个、千亩产粮村1668个。同时严格落实四个到位,护航春耕生产。一是确保宣传到位。市县两级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约4000多人分片入户宣讲春耕生产、强农惠农政策;二是确保农资到位。全市预备早稻种子1450万公斤、肥料18.3万吨,农药910吨、育秧秧盘9493.3万个;三是确保资金到位。市县财政计划整合投入粮食生产资金超3.4亿元,同比增加3.7%,各区县市对粮食生产均有相关奖补政策;四是确保服务到位。全市计划集中育秧面积204万亩,新建育秧大棚183个、自动播种流水线72套、智能催芽密室17个,同时组织约100支农机技术队伍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和农机具保养检修。
3.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基。我市严格按照国省关于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相关要求,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稳中有升、耕地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全面推行田长制。出台《常德市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保护实施方案》,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总田长,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总田长,全市共设立176个乡镇(街道)、2154个村级、9710个网格田长,建立起完善的五级田长制工作体系。二是守牢底线目标任务。为守牢全市645.1万亩耕地保护底线目标和583.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任务,市政府与各区县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将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并出台长效监管制度,实施耕地动态监测,确保守牢耕地保护底线目标任务。三是全力完成耕地恢复任务。市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恢复耕地工作的通知》,明确耕地恢复目标任务、标准要求和保障措施等重点内容,并组织督导组进行实地核查,对发现问题现场交办。全市去年共恢复耕地9.4万亩,在全省率先完成任务且恢复耕地最多。四是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从严控制耕地转化为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出台《常德市县级补充耕地项目技术指南》,对确需调整耕地严格按照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实施全程监管,确保耕地总量不少,去年我市耕地数量流入大于耕地流出数量。
二、关于农民增收面临较大影响方面
为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我国完善了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我市聚焦粮食生产、粮食收购和水稻保险环节,精准施策,确保农民种粮能挣钱,提高粮农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
1.在粮食生产环节。一是严格落实惠农补贴。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年补贴6.99亿元-8.35亿元不等)、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每年补贴0.45亿元-0.87亿元不等)、稻谷目标价格补贴(每年补贴2.14亿元-2.48亿元不等),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022年每亩补贴25元左右)。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补贴。近三年来,全市共争取中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约4.3亿元,推广先进适用新型农机具3万多台(套);争取水稻机插机抛作业补贴近4000万元,任务面积达80万亩;支持创建现代农机合作社37家、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2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家,奖补资金达2200余万元;大力支持中联重科农机等驻地农机生产企业研发南方稻区作业先进适用农机的研发,培育壮大本地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积极争取集中育秧设施建设补助,支持建设一批现代化集中育秧设施。2022年,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8%。三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积极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市县财政计划整合投入粮食生产资金超3.4亿元,较上年增加3.7%,主要用于集中育秧、粮食生产示范、农机购置累加补贴等。
2.在粮食收购环节。为保护粮农利益,稳定粮食市场,我委对市场稻谷收购价格实时监测,当市场稻谷价格连续三天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时,将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国家公布2023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6元、129元和131元)。同时为坚守农民“种粮卖得出”和“口粮市场”安全底线,全市实行超标粮临储收购政策,市县政府按照“先检后收、优粮优价、应收尽收、分仓储存、分类处置”的原则收购本地产出超标粮(市县财政超标粮处置亏损分摊比例为2:8),价格参照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
3.在水稻保险环节。受农资化肥等价格上涨影响,种粮成本大幅上涨,加上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种粮收益无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影响。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稳步提升农民种粮意愿,实现产粮大县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2021年我市5个产粮大县(鼎城、汉寿、澧县、桃源、临澧)开展了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和水稻大灾保险试点,承保面积495万亩,覆盖比例约为74%,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将建议市政府按适当比例(3%-5%),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产粮大县给予市级配套保费补贴,支持完成我市“产粮大县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有效保护粮农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三、关于储备加工能力不足方面
历年来,我市始终致力于粮食安全综合管理及粮食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工作,牢牢扛稳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保障的重任。今年将着力抓收购、保供给、优储备、严监管、兴产业,力争取得好的工作实效。
1.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工作。面对复杂的收购形势,我市始终坚守“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采取积极措施做好粮食政策性和市场化收购工作,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粮食收购政策,研究出台《常德市粮食收购工作实施方案》,坚持抓收购、保供给不动摇,着力构建稳定有序、保障有力、市场主导的粮食收储体系,确保“种粮卖得出、用粮买得到”。精心组织市场化收购,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持续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格局。全力做好储备轮换收购、地方临储收购和最低收购价收购等收购工作,研究出台《常德市临储粮食收购销售处置方案》,强化政策托底的基础功能,发挥政策托底和调节作用。多渠道落实粮食收购资金,防止出现“卖粮难”问题和“打白条”现象,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着力构建衔接顺畅、管理规范、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地方储备粮承储机制,提升储备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完成储备轮换任务。
2.强化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为规范和加强我市地方储备粮库存实物管理,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我市建立了地方储备粮巡查制度,明确了市县粮食和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责任,巡察内容为储备粮食数量、质量、安全储存、轮换工作、安全生产以及“一符三专四落实”等制度执行情况,对发现问题严格实行销号制度,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今年开展了全市春季粮油安全和政策性粮油库存检查,共检查37家企业,36个库点,125栋仓,21个油罐,储备粮油规模共计原粮26.81万吨、成品粮4050吨、植物油1.6万吨。从检查情况来看,我市政策性粮油库存总体良好,基本上做到了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3.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应急供应综合保障体系建设,认定市级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7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7家、粮食应急配送中心9家、粮食应急储运企业9家、粮食应急保障中心15家,构建了以覆盖街道和乡镇的城乡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为基础,粮食应急加工、配送、储运、供应各环节协调配套的新型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同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全市成品粮储备规模提高至4050吨,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保供能力。
4.积极推进优质粮油工程。深入实施湖南“优质粮油工程升级版”,持续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和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重点扶持稻米、食用植物油、面制品、旱杂粮等四大产业链发展。制定《关于实施粮油深加工及物流产业工程的意见》,列支“常德好粮油工程”专项资金,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从市县粮食储备中拿出1万吨实施“订单储备”模式,引导储备企业向粮食生产和加工前后两端延伸,打通“产储销”之间的堵点。支持培育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常德粮油企业和著名粮油品牌,推动打造享誉全国的知名粮油品牌,着力增强常德粮油产业市场竞争力,牢牢巩固粮食安全基础。今年全市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55.5亿元、增长5%以上。
5.严格粮食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湖南省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办法》《湖南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等规章,强化涉粮安全法制保障,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依法统筹抓好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性活动,全面提升粮食流通法治和制度治理水平。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业务机构事前、事中日常监管和执法机构检查督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统筹谋划全市地方政策性粮食的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推进实现全市地方政策性粮食数字化监管全覆盖,提升粮食购销领域穿透式监管能力。落实“两个责任”部署要求,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常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常德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2023年5月29日
签 发 人:卢 岳 联 系 人:龚家宽
联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防动员办) 联系电话:1990736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