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详细信息

【国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

发布时间:2009-11-06 10:04    信息来源:

  •   11月5日,国务院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一周年。

      回眸惊心动魄一年间,“一揽子计划”是如何牵引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进、企稳回升的?“保八”目标无悬念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哪些新挑战?新华社记者进行了盘点和展望。

      4万亿投资“保增长”,如何“调结构”再成焦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近日宣布,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7.7%。权威专家表示,我国实现全年GDP增长8%的目标已无悬念。

      [政策回放]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我国将采取十大措施,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随后,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应对危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点评]4万亿巨额投资计划宣布时,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还不明朗。一年后再看,当时中国的应对之策及时而果断,彰显党和政府驾驭复杂局面的预见能力。“保增长”目标实现后,“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将显得更加迫切,能源资源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急需加快推进。同时,巨额政府投资之后,如何确保民间投资跟进,进一步释放中小企业活力,打牢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依然是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课题。

      货币政策“放水养鱼”,密切监管“通胀预期”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在出席中国创业板首批公司挂牌上市仪式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政策回放]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2009年10月14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达到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个百分点;新增贷款总额共计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天量信贷”前所未有。

      [点评]与当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此次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力度更大,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更强烈。“天量信贷”已促使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同时通胀预期有所抬头。过剩的流动性引发人们对明年物价上涨的担忧。另一方面,如何确保巨额信贷流入实体经济,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也考验政府宏观调控策略,影响今后货币政策走向。

      区域规划争相出台,防止新一轮“GDP竞赛”

      随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各地掀起了将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热潮。我国区域发展雏形基本形成,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增长极。

      [政策回放]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此后几个月里,国务院相继批准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十多个区域振兴规划……

      [点评]如果说提振实体经济有一个政策坐标,那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是“纵轴”,而区域振兴规划则是“横轴”。从实践看,获批的区域正成为引领经济复苏的重要“支点”。但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指出:“要防止地区间的盲目攀比,大多数情况都不能搞特殊的政策优惠。”不能忘记前些年各地搞“GDP竞赛”、重增长轻民生的教训。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低碳经济”考验中国

      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表示,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非常有希望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一度步履艰难的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

      [政策回放]去年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两天后,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决不能动摇,行动决不能松懈。”

      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小火电关停任务超额完成,减排目标明确具体,扶持发展新能源产业……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承诺,中国到2020年将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点评]应对危机一年来,一系列节能减排举措助推“调结构”取得新进展,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和当前国际上倡导的“低碳经济”异曲同工,但因为起步晚,我国环保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加快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和政策部署,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发展制高点。

      “扩内需”成效明显,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加快,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在近期研究部署第四季度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一方面肯定应对危机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强调“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政策回放]今年初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政策措施:1月1日起实行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此后几个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刺激农村需求的措施相继出台。进入下半年,国家又推出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地方政府也推出“消费券”等扩大内需措施……

      [点评]与投资、出口相比,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短板”。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此次应对危机中的一系列“扩内需”举措,弥补了因出口骤降损失的部分经济增长份额。但在“保增长”的压力下,我国要实现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任务仍十分艰巨。而经济复苏最终要靠消费来支撑,当务之急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加大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让更多居民“敢消费、能消费”。

      “惠民生”筑基固本,分配不公难题待解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近日表示,前三季度我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94%,截至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4%,高于去年同期……

      [政策回放]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一年间,政府“一揽子计划”中处处可见“惠民生”的身影。温家宝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9.4%。

      [点评]“民者,国之根也。”从大力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到提高城乡居民社保水平,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到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为解决民生难题而做的努力有目共睹。值得警惕的是,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在扩大,人们期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解决“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的民生改革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坚实基础。(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来源:常德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